当前位置图标 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动态资讯 >市县动态

慈城镇:锚定三大路径,绘就产城人融合新图景

发布日期:2025-07-18 来源:省发展改革委 浏览次数:

慈城镇位于宁波市江北区西北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特色小镇,被誉为“江南第一古县城”。多年来,慈城镇锚定“以产兴镇、以文润镇、以服惠镇”三条路径,坚定不移打造省级中心镇,聚焦三大主导产业,通过“强链补链”打造全省领先的新材料集群;以“绣花”功夫精修古城,活化慈城四大文化;完善服务保障与城乡治理,提升慈城民生福祉,绘就产城人融合新图景。

坚持“以产兴镇”,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一是加强主导产业集群培育。慈城镇立足发展基础,重点聚焦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开展产业链“强链补链”行动,打造“高端金属冶炼-高端合金材料压延加工-高端领域应用”“基膜-膜加工设备-高端功能膜-膜组件及器件”两大产业链,建设成为全省领先、国内一流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二是加强创新生态体系构建。依托省“万亩千亿”等产业平台,慈城镇着力构建“企业主体+平台赋能”创新网络和“高校+科研机构+创新平台+企业”应用科技产业联盟,支持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积极创建省、市技术创新中心,累计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6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家、省级以上技术中心20家、省级研究院9家、高新技术企业113家。

三是加强数字化转型发展。慈城镇积极宣贯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等国家标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梯次推进企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以创新驱动全镇高质量内涵式增长。2024年数字经济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

坚持“以文润镇”,彰显高水平文旅新气象

一是保护传承古城遗产。遵循“科学规划、有效保护、依法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则,推进古城空间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的挖掘开发利用,慈城古县城历史街区更新项目成功入选浙江省第一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历史街区更新项目”榜单。坚持以“绣花”功夫开展古城保护修缮,启动大耐堂等18处文保及历史建筑修缮和消防提升,让历史遗产焕发出崭新生机。

二是创新升级文旅业态。慈城镇持续深化“文旅+”发展模式,推动孔庙、县衙等文保单位与游客体验相结合,引进三关六码头、董升阳等国潮业态,古城“市井气、年轻态、时尚感”不断涌现。2024年慈城古县城景区累计接待游客303.41万人次,上榜十大长三角古镇文旅消费新场景。

三是活化转化“四大文化”。围绕“慈孝文化、耕读文化、药商文化、建筑文化”四大文化,创新“文脉延续”转化模式,将特色文化与节庆活动相结合,形成“过大年”“欢乐游”“青春游”等假日活动品牌,做精民权路“小长安”、慈湖“小西湖”定位,强化唐风古韵沉浸式氛围营造,全方位增强旅游吸引力。

坚持“以服惠镇”,共绘高品质幸福新图景

一是织密幸福保障“一张网”。聚焦“一老一小一弱”等群体,开展托幼一体化和居家养老一体化运营改革,投用云湖爱心食堂等3家老年助餐点,完成慈城镇社会福利中心智能化改造,推动“精康融合”试点升级,做好低保低边、残疾人兜底保障,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二是共建乡村宜居“一个家”。延伸便民服务触角,逐步推进乡村标准化便民服务站建设,老年人优待证办理、临时救助金给付、民政救济等3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就近办理,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完成虹星村、黄山村等乡村卫生服务站网点建设提升,让村民就近就医更省心省力。

三是下好城乡融合“一盘棋”。联动“古城+产业+乡村+人才”,盘活古城、厂房、农房等闲置物业资源,加大社会资本招引力度,落地半浦朴素民宿、五联无人机培训基地等13个新业态。以打造“青春慈城”为导向,打好青年入乡“引育用留”组合拳,加大人才返乡创业的支持力度与服务保障,2024年累计培育引进新农人548人。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