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泰顺县考察下山脱贫时作出“下得来、稳得住、富得起”的重要指示,为搬迁共富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二十年来,泰顺县纵深推进共富大搬迁工程,累计搬迁超10万人、整自然村384个。特别是近年来,该县围绕做好搬迁群众“下得来”后如何“富得起”后半篇文章,聚焦有地农民、闲置劳力、困难群体三类重点人群就业,以人为本、分类施策,有力推动下山搬迁家庭实现“一户一就业”,带动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两年平均增速达到15%。
一、资源盘活促富,让有地农民“有钱赚”
农民下山、产业上山。针对农民搬下山后原有土地闲置、旧址不活等问题,建立“权随人走”的权益保障机制,鼓励搬迁群众把留在山上的土地、林地等资源,通过租赁、流转等方式发展生态产业,实现沉睡资产再利用。如司前镇徐宅村村民严立超“开着小轿车上山养蜂”,将搬迁腾退出的山水田园发展为集蜜蜂养殖、观光、科普、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百花蜂蜜专业合作社,年销售额达3000万元以上,并带动500多户农户实现户均增收万元以上。
村企合作、整村运营。对有整体开发价值的村庄,由村集体统一收储和规划村内闲置资源,并面向社会招募运营团队开发,产生的收益由村民、村集体、企业三方分红。罗阳镇村尾村引入旅游公司,依托古道、古桥、古民居等资源打造了美丽梯田、乌米产业、研学教育等近10种农文旅业态。大溪源村围绕打造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做深“蝴蝶经济”,2022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至128万元,相比上年增长5倍,为村民带来约50万元的额外收入。
二、扩岗提技带富,让闲置人力“有活干”
“一区一工坊”保基本就业。打造搬迁群众“15分钟”就业圈,围绕59个搬迁群众聚集区精准布点,推动设备进村、链主进村、产业进村,首批建成以来料加工为主打特色的共富工坊共82个,带动人均月增收达2000元。司前畲族镇在搬迁小区集合12家企业打造“共富工坊”一条街,推动500余名搬迁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仕阳镇琴桥湾搬迁小区盘活闲置车库,打造纸袋生产共富工坊,带动180余户搬迁家庭人均月收入达2500元。
“一镇一技能”促素养提升。精准建立搬迁群众富余劳动力就业信息和就业培训意愿“两本账”,结合乡镇产业结构确定技能培训项目,选派科技特派员、专业师资开展驻地培训,做到待业人员缺少什么就补什么、需要什么就教什么。柳峰乡依托全省首个澳洲风情的云岚牧场,把民宿管家、旅游服务等技能作为搬迁群众培训重点,先后有30余名村民获得专项能力证书,人均月收入超过3000元。
三、精准帮扶助富,让困难群体“有人帮”
政府托底助富。建立“一户一策一干部”的结对帮扶机制,将搬迁家庭中的低保、低边、特困、残障人士等困难群体列为帮扶对象,精准匹配帮扶资源与救助需求,确保农户不脱困干部不脱钩。截至目前,针对658户搬迁家庭中的低保、其他经济困难户,开展善居工程、助残暖心、医保纾困、助学圆梦等帮扶项目33个。
企业搭桥助富。提倡本地龙头企业和村集体签约,由企业以成本价向农户提供种子、技术并免费进行指导,收成后由企业按协议价收购,保障农户卖得出、有收益。如山友天然食品有限公司带头实施“包种子、包收成、包收购”、“联村共赢、联户共享、联企共建”的“三包三联”模式,带动19个乡镇 90多个村近 2000户搬迁家庭种植糯米山药、菊花等农产品,为搬迁农户带来每亩近万元的增收。同时,联合69个省级扶贫重点帮扶村合建山友农特产品加工物流产业园项目,并将每年项目收益的70%用于扶持低收入农户发展生产、大病救助、特别困难学生救助等方面,多渠道有力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