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发展改革工作 >专题专栏 >重要专题 >共同富裕

桐乡市创新打造“三治融合”升级版 写好社会治理“大文章”

发布日期:2023-11-07 来源:省发展改革委 浏览次数:

2017年10月,发源于嘉兴桐乡的自治、法治、德治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近年来,桐乡市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持续创新,遵循“围绕需求做、奔着问题去”的主线,积极打造以自治为基、法治为纲、德治为先的“三治融合”升级版,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舒心安心放心的社会环境,赋能共同富裕示范先行。2022年入选浙江省社会治理十佳县(市、区),打造城乡社区现代治理新样板入选共同富裕示范区最佳实践;2023年成功实现平安创建十八连冠,在全省率先夺得“二星平安金鼎”。

一、拧紧基层“一股绳”,激活群众参与“源动力”

一是明晰权责聚合力。厘清基层自治组织职责,梳理形成基层群众自治组织“需依法履行的36项事项”和“需协助政府工作的40项事项”两份清单,划清“行政权力”与“自治权利”界限。明确“村(居)民证明类村社区盖章项目准入目录”,推动基层自治组织职能回归。如“乌镇大管家”镇级基层治理系统,形成“线下报事—平台流转—部门(管家)处置—上报反馈”的闭环,实现社会信息无盲区、网格监督全覆盖、为民服务全方位。

二是协商共议促和谐。全面推行以百姓议事会、乡贤参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村社区协商,创新构建“基层党组织领导—百姓议事会、乡贤参事会民主协商—村(居)民代表大会民主决议—村(居)委会组织实施—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民主监督”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促进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如融杭经济区15个村民小组、434户村民搬迁小区建设经百姓议事会合议,最终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物业管理均由村民自主协商议定,兼顾了小区管理要求和村民生活习惯。

三是三社联动同治理。提升社团、商会、行业协会等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推动政府向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发展壮大志愿服务队伍,广泛参与爱心帮扶、矛盾化解、治安巡逻、居家养老等,让群众做好大管家、当家人。目前,全市登记备案的社会组织达3716个,持有社会工作者资格证书的人数达3135人,城市社区工作者持证率攀升至50.6%。

二、拉好安全“警戒线”,增添社会治理“正能量”

一是夯实警源治理。创新构建“三网”警源治理模式,以“联动处置网”推动部门、镇(街道)全员作战,以“排查化解网”深化警民协作和线索掌控,以“风险防范网”做实预警监测。今年以来,累计处置属地“双非”警情9259起,化解8773起,化解率达94.8%;纠纷警情重复报警率同比下降28.9%。

二是创新诉源治理。构建市镇村 “三级快速处置”工作机制,实现从“事后解”向“事前防”转变。率先在全省创立“依法行政指数”,对部门和基层出台的重大决策实行“法律体检”。近十年来,全市民商案件收案数仅上升0.2%,县域万人成讼率由85下降至62。今年以来,诉前化解率达到92.86%。

三是加强阵地建设。全面推进“一村一品”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普法教育机制,推进“法律进景区”“法律进楼道”等活动。与省普法办、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共建全省首家“法治乡村学院”。目前,全市拥有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基地106个,其中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5个。

三、树立道德“指向标”,打造淳风化俗“幸福圈”

一是以评立德激活治理抓手。坚持以文化建设促进道德养成,织密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四级阵地网络,打响“风雅桐乡”人文品牌。建立市镇村三级道德评议组织,常态化开展“道德模范”“最美桐乡人”等典型培树。近年来,建成道德馆、家风家训馆等基层阵地58个,获评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人、“中国好人”13人。

二是以规促德优化治理制度。探索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在公共道德、村风民俗、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定“框框”、画“条条”,形成合理的村规民约,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时代乡村治理格局。如洲泉镇各村将节俭办酒写入村规民约,发布“红白宴席”十条,2021年以来,累计参与节俭办酒398户,节省费用约1790万元。

三是以德辅治筑牢治理根基。将德治物化机制引入基层社会治理中,因地制宜制定积分管理办法,将积分与全域秀美、金融惠民、个人诚信等挂钩,开通物品、服务、荣誉等接地气的兑现渠道,引导群众参与“微治理”。如创新推出“三治信农贷”,截至2023年6月,已授信12万余户、超300亿元,累计为4.1万户放贷131.8亿元。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