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发展改革工作 >专题专栏 >重要专题 >共同富裕

浙里共富进行时 | 临平区实施“家门口就业” 帮扶助力农村重点群体增收

发布日期:2023-11-30 来源:省发展改革委 浏览次数:

杭州临平区聚焦农村低收入农户、农村就业困难人员、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增收问题,针对该群体“劳动收入偏低”“技能不足”“机会与途径不多”“社会保障水平不高”等现实困难,实施“家门口就业”富农专项帮扶行动,通过建强机制、精准画像、定向拓岗、分类施策等举措,扩大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就业致富、创业致富。2023年前三季度,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2401人,就业帮扶率89.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669元,增速7.8%。

一、统筹推动,破解“就业帮扶力量难以有效协同”问题

一是聚工作合力。成立多部门和镇(街)组成的“家门口就业”富农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工作专班,把此项工作作为重要民生实事来抓,切实承担主体责任,定期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二是定帮扶重点。围绕全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8%以上、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倍差进一步缩小的目标,针对农村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农民、低收入农户等重点群体开展就业帮扶,力争就业帮扶率达到100%。

三是促真抓实干。将“家门口就业”富农专项行动实效纳入对镇街的综合考评,从就业排摸、专场招聘、岗位开发、就业匹配等多维度衡量工作实效,形成工作闭环,营造比学赶超、互学互鉴良好氛围。

二、精准画像,破解“重点群体就业人岗难以有效匹配”问题

一是“全量化”供需调研。组织农业、人社等部门与村(社)书记、组长代表召开座谈会,200余名村(社)代表参与调研座谈,征求意见建议300余条。开展起底排摸,通过“一户一表”的形式,村(社)班子成员、村民组长上门点对点排查,全面梳理农村重点群体情况。

二是“系统化”分类建档。分别梳理低收入农户、农村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人员信息及就业岗位信息,建立就业分类帮扶台账,动态更新就业需求数据库信息,实现对有就业需求农民的精准画像、量身定岗。全区累计排查出2242名农民有就业需求,其中50岁以上占比74%,初中(含)以下学历占比86%,意愿参加技能培训人员占比92%。

三是“定制式”培训提能。创新推出“按需办班”岗前培训模式,有针对性地为农民就业上岗提供保洁、绿化、来料加工等技能培训服务。自行动推进以来,根据岗位需求信息库“定制”举办各类促就业农民培训68期,培训人数3212人次。

三、多方拓岗,破解“传统就业帮扶政策难以有效覆盖”问题

一是以共富工坊促富。在全省首创开展村级存量资产盘活行动,优先用于共富工坊建设,提升共富工坊就业承载能力。先后盘活全区村级闲置资源384宗,带动“杭畔”西湖果莲、“小林黄姜”等55个共富工坊建设,提供“家门口”就业岗位超2500个,其中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530名,实现人均月增收近3000元。

二是以强村公司助富。根据“就近就便”“按需设岗”原则,建立“强村公司+公共服务”联结机制,支持强村公司开发保洁、绿化、保安等半公益岗位带动农民就业。截至目前,累计开发半公益性岗位650个,成功帮助89名低收入农户就近就业。

三是多村抱团促共富。探索利益联结和共享机制,多村抱团联合发展农文旅等产业项目,提升强村富民和带动就业能力。如以京杭大运河北双桥村、戚家桥村、新宇村、杭信村等4个村为主体,发展乡村研学产业,全方位激活四村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人居环境等生态经济价值,区域协同联动发展。三年间,四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村均47万增长至121万,年均增幅近40%;村民人均收入从40887元增长至46381元,年均增幅近7%。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