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和专业技能,能够切实增强致富本领。近年来,海盐县锚定提技、提能、提收“三提”,积极打造“技有所提、培有所育、技有所得”增收创收共富品牌。截至目前,全县技能人才占比32.02%,居全省前列,能级工资试点企业月工资平均增幅达300元,技术工人年平均收入达到7.5万元。
一、绘制“提技”图谱,铸造“技有所提”金字招牌
一是构建“1+5+N”体系。出台《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引育“共同富裕”匠才队伍的实施办法(试行)》,强化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深耕“产业助推、幸福康养、金穗丰年、技创未来、广育匠苗”五个领域提供帮扶服务;配套《职业技能提升资金管理办法》等多个细则规范增强操作性、实用性。今年以来已开设技能培训班300余期、参培2.4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28.37%。
二是坚持“工学一体”模式。由行业龙头企业与职业学校联合制订技能培训方案,根据企业实际需求编制“知岗、识岗、熟岗”能力提升课程,为“预备役”技术工人提供“沉浸式”实训实习平台。如县理工学校与浙江佳乐科仪股份有限公司共建 “佳乐工控研学中心”,以特色课程讲授、团队教学研讨等,开展订单式培养、套餐制培训。
三是突出“特色产业”领域。突出技能培训与特色产业相结合,围绕海盐县高端紧固件、智能集成家居等特色产业开发特色技能培训。近三年累计培训六大特色产业领域技能人才9720人次,如县商贸学校与友邦集成吊顶等多家企业联合成立“智能集成家居产业学院”,开发7门智能集成家居行业专业课程,累计培养技能人才近8000人。
二、搭建“提能”平台,厚植“培有所育”成长沃土
一是以训促技。成立政校企共同参与的生产性校内外实训基地,搭建模拟实训工厂、培育教育型企业和职教联盟等功能载体,为企业员工回炉炼技提供平台。目前全县共聘请50余名企业“工匠名师”为职校兼职教师,建立校外企业实习基地85家,企业进驻校内实训基地11家,认定教育型企业8家。
二是以师育才。促进新生代劳动者由“工”变“匠”,充分发挥技能大师工作室传技艺、帮发展、带致富“领头雁”作用,开展“名师带徒·匠心传承”等活动,聘请全国劳模或省技能大师成立“大师工作室”开展技艺师徒传承帮带。目前全县拥有“国字头”大师工作室2家、省级大师工作室5家,“名师带徒”全国技术能手13人、浙江青年工匠60人。
三是以赛提技。立足特色产业发展、技能提升等维度,选定8-10个职业(工种)常态化开展技能比武,实现以赛促学、技艺切磋,助力技能人才精进技术水平,形成了核电关联产业焊工和钳工、集成吊顶业装配工等 “一业一品”格局。今年以来通过各类竞赛培育技能人才172名,目前拥有中华技能大奖3人、“长三角大工匠”1人、“浙江工匠”19人。
三、创新“提收”模式,拓宽“技有所得”致富道路
一是赋权企业自主评定,推动技能创收。实施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倍增计划,赋权企业自主构建技能等级评价体系,自主设定涨薪标准。如浙江联翔智能家居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自主评价模式,人均涨薪约800元,技能人才占比由10%提升到26%。今年以来,全县已赋权41家企业,发放技能等级证书3376本,试点企业技术工人平均涨薪100-500元。
二是实施能级工资激励,助力普惠涨薪。探索完善分配制度,开展产业工人能级工资集体协商,发挥工会作用与企业协商订立技能和技术创新薪酬激励集体合同,引导产业工人“以技提薪”。如恒锋工具股份有限公司创新厂内技师聘任制度,对应发放技师津贴,企业已聘任高级工130人,发放工级补贴400余万元。目前全县14家产改试点企业100%开展能级工资集体协商。
三是营造崇技尚能氛围,助推价值提升。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打破技能人才政策享受限制,出台学历要求门槛更低、技能型人才全面涵盖的“人才房票”,助力技能人才安居乐业。常态化开展“盐邑匠才”评选,选树各行各业高技能人才进行表彰奖励,在劳动模范推荐、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提名等方面优先考虑,并围绕优化“吃住行”便利度提升技能人才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