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浙江对口援建海西工作的不断深入,对口援建海西职业教育也取得成效。截至目前,浙江省重点中、高职院校对口援建帮扶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在项目支持、干部交流、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下大力气,帮助海西职业教育飞速发展,签订对口援建协议,形成了“10+1”(10所浙江院校帮扶1所柴院)组团帮扶共建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局面。
一、具体做法
(一)资金支持助力职业教育发展。浙江援建对口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项目资金已累计投入930万元,建成煤质油品分析实验室和大型分析仪器的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化学工程系实训条件,提升学生实训条件及专业能力提升,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创业能力奠定基础。“十四五”期间,还将投入1200万元,用于海西职业教育发展。
(二)人才交流助推专业跨越提升。浙江累计选派8名优秀人才到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挂职锻炼,援青干部全身心投入到学院教学管理、科研创新、专业建设、学生管理、对口交流中,厚植东部先进理念、文化,加快产教融合,推动教育改革,帮扶共建特色专业,职业教育发展突飞猛进。
(三)“10+1”合作共建优势特色专业。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全力共建经济管理系工商管理、会计专业;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全力共建化学工程系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帮扶机电工程系机电一体化专业;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共建旅游、电子商务专业发展;浙江纺织服装职业学院共建电子商务、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浙江桐乡卫校帮扶医学护理类专业建设;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全力帮扶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各援建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共建、技能培训提升、干部提升锻炼等全方位,开创新的合作格局。
(四)互访交流增进共识再谱新篇。浙江援建院校高度重视柴院发展,多次选派优秀干部团队到海西传经送宝,指导专业建设,两地院校领导互访频繁,共同探讨新思想新思路,在交流中不拓宽发展的视野,增进深厚友谊,共同期望在新一轮合作交流中共谋发展,出真招、见实效。
二、工作成效
(一)管理能力明显提高
“十三五”期间,中组部选派浙江省第三批、第四批援青干部人才共4人先后赴我院挂职锻炼,担任院长助理,分管学生工作、教学管理、科研管理等方面,为学校献言献策,想方设法帮助学校,学校在治理能力方面得到了有效提升。各对口支援院校的校领导和专家共计26批次116人次到我校指导工作,我院选派校领导和师生共计14批次239人次赴浙江各对口院校采取挂职锻炼、异地办班、考察学习等,适时举办职业教育发展论坛等方式,互相交流职业教育发展与管理经验,大力提升我院职业教育管理水平。
(二)专业建设成效显著
浙江省每年为我院选派1-2名专业骨干教师助力各系部完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各位援青人才能结合青海省省情和海西区域经济产业优势,充分的调研论证,明确专业建设目标和指导方向,对接地区产业和产业链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相匹配的专业格局,大力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和特色专业建设。以盐湖化工、智能制造为主体,形成化工、机电、医学护理、经济管理等4个专业群,围绕区域产业拓展生物工程、电子商务和旅游管理等新兴专业,建设效果明显。浙江援青指挥部投入500万元资金,助力海西州职业技术学校建设化学工程西检验实训基地项目;40万元资助90名学生两批次赴上虞职教中心异地学习项目。学院邀请浙江专家,多次赴我院指导,帮助我院打造优质实训基地,积极引导企业探索产教融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师能力提升培训,不断提高办学品质,为我校人才培养提供更优质的升学平台和更宽广的就业空间。
(三)教学科研水平初显成效
浙江援青干带领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提高教师科研水平。邀请知名杂志总编,出版社专家进行教学科研专题讲座。推动校级课题的立项、申报、研究工作。援青干部借助东部教育资源,建立科研工作机制,健全工作制度,科研创新初见成效。2019年至2020年间,柴院成功立项青海省教育规划课题1项,申报海西州科技局项目7项。首获新型实用专利授权1项,立项校级课题12项,教师科研、教研热情空前高涨,已发表和知网收录论文30余篇。
下一步,柴院将继续加快与浙江援建院校交流合作,紧紧抓住浙江援建海西州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对口支援工作,立足海西,面向未来,服务适应柴达木,全力推进校校深度合作,以共建青海省“双高”专业(群)为契机,加快专业东西共建力度,深化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完善管理制度、运行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