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依托山海协作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和现代农业园区,以“多业态复合”类型为主,跨界集约配置土地、技术、资本、人才等资源要素,探索出武义特色的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新模式、多业态,实现富农增收。
一是狠抓项目建设,产业集聚蝶变。坚持“项目为王”。园区创建以来,共招引项目21个,已落地项目15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个,10亿以上项目2个,寿仙谷有机国药基地、更香有机茶文化生态休闲观光园、大斗山飞行基地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花田小镇农旅产业园成为网红打卡地。茶叶、中药材、食用菌三大特色产业分别实现产值11.08亿元、11.63亿元、2.22亿元。
二是创新用地保障,破除机制壁垒。在浙江省内率先开展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创新试点,制定《武义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创新试点的指导意见》《武义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创新试点实施细则》,探索通过点状供地方式,实行差别化用地政策,明晰土地用途,着力盘活闲置农房、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激发经营主体的创新动力和发展活力。全县实现农村产业融合试点用地总规模13228亩,累计实施农村产业融合项目106个,创新用地346亩。
三是聚焦科技创新,激发内生动力。成立浙江省农科院武义农业产业发展研究院,针对武义县农业产业发展状况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294项,获各级科学技术奖30项,申请国家专利23项。成立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食药用菌(武义)试验站,引进食用菌新品种12个,培育出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食用菌专业大户52户。鼓励示范园龙头企业坚持科技创新,不断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如浙江寿仙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灵芝新品种栽培及精深加工产业化研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有10多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7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0多项成果获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
四是强化“三区”融合,农民增收显著。按照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农村新型社区、乡村风光休闲区“三区”融合发展思路,全县打造省级生态宜居样板村2个,景区村庄53个,美丽乡村精品线26条,农业休闲旅游营业收入超过2.9亿元。将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等产权入股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租金保底和利润分红结合的收益分配机制。示范园共流转土地2.8万亩,土地流转租金达2423万元,平均为每个农户增收约7540元。
武义县发展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