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带”破“四难” 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改革探索成效显著

发布日期:2021-11-12 来源:省发展改革委农经处 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 2020 年以来,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镇在持续深化“两进两回”经验做法基础上,紧抓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契机,以“宜业宜居宜游”“富村富企富民”为目标,探索实施“党建带领、政府带动、企业带路、农民带地”的“四带”模式,构建全产业的美丽生态经济,以“绿起来”带动“富起来”。2020年,太湖源镇顺利创成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8.7%和 11.5%。2021年成功入围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

一、强化党建带领,破条块联动之难。坚持以党建为统领凝聚工作合力,切实发挥部门联动、镇村主动、干群互动的条抓块保机制作用。一是组建专班抓推进。太湖源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列入临安区重点改革项目,区委主要负责人带头抓,太湖源镇成立工作专班,下设 9 个工作组抓好分类推进。各涉改行政村党组织书记协同抓实改革子项目落地。二是支部建在园区。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织镇机关 26 名 35 周岁以下年轻党员组建“后浪”党支部,分组深度参与园区建设。“后浪”党支部协助示范园区编制规划方案 9 个、提出有效建议 117 条、组织活动 30余场次。三是形成攻坚合力。建立每周工作例会制度,由分管区领导通过“一周一会、一月一督”强化责任落实。15 个涉农部门协同负责、聚力攻坚,先后召开协调保障专题会议 21 次,形成了改革攻坚的强大合力。

二、坚持政府带动,破片区融合之难。太湖源镇由三乡一镇合并而成,为破解片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坚持政府抓统筹、做规划、出政策,推动点线面贯通、镇村景联动,有效提升片区发展融合度。一是把点做靓。立足太湖源北、中、南三大区块,实施“292”工程。北部打造红叶指南、养生白沙“两大村落景区”,形成全省最大的农家乐民宿集群。中部以产业景区化理念打造畈龙竹海、云上茶乡等“九大农业园区”,构建乡村振兴新引擎。南部做美青云、杨桥“两大集镇”,全力打好环境蝶变战。二是把线串实。以贯穿太湖源全境的 205 省道为纵轴,串起指南、白沙等“美丽乡村”,打造30 公里“美丽乡村” 精品线,全年吸引游客209万人次。以高后线为横轴,打造年产值 8 亿元的 10 公里竹笋产业带,并通过对产业带上的“九大农业园区”景区化打造,引导游客多停一刻、多看一处。2020 年以来,该区域已成功导入游客 6 万人次、新培育农家乐(民宿) 21 家。 三是把面激活。紧扣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要素保障、品牌打造等关键环节和制约因素,完善政策框架体系,出台农业园区配置商业用地政策,为农业向三产拓展提供用地支持。目前,在农业园区内已出让商业用地 6 宗 15 亩。全面打响“太湖源山居”品牌,推进民宿经济向标准化、品牌化、融合化的目标发展。创新推出“减少一张床、奖励一千元”农家乐转型民宿鼓励政策,目前区域内农家乐已减少床位 1500 多张,农家乐和民宿企业的收入同比增长13.7%。

三、突出企业带路,破业态融合之难。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坚持数字赋能,推动上下游产业、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让手机变成新农具、数据变成新农资、直播变成新农活。一是龙头企业“接一连三”。依托 10 万亩雷竹生产基地和华东地区最大的竹笋交易市场,集聚发展竹笋产业,鼓励龙头企业向产业链前后端延伸融合,全力打通“挖竹笋、品竹宴、游竹乡、购竹品”全产业链条。竹笋加工龙头企业——杭州西马克食品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融合模式,与 1 万多个农户共建 1 万余亩无公害竹笋基地,辐射带动太湖源镇及周边 3 个镇、14 个村,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生产、加工、销售体系。2020年,太湖源镇竹笋总产量近 4.2 万吨,一产产值超过2.65亿元,实现量价齐增。二是旅游开发“接村连户”。通过与旅游开发公司合作运营,带动农家乐和民宿产业发展。目前太湖源镇共有5大景区,500 多个农户投身农家乐和民宿经营。如白沙村与太湖源生态旅游有限公司开展设施共建、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多方共赢。游客吃住在白沙、休闲在景区,既给村庄带来消费流量、又给景区带来参观流量。白沙村的农家乐带动了全村97%的劳动力就业,2020 年农家乐经营性收入达9500万元,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70%。三是中介服务“接前连后”。中介组织依托自身丰富的社会资本和市场资源,将农业与相关部门、相关服务相衔接,将农户与其他市场主体相联通,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指导、产销对接、品牌运营、电子商务等全链条服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浙江聚贤盛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对其研发推广的新品种“天目水果笋”包销包购,每斤水果笋收购价比普通笋高出1至2元,带动农民增收 5000 余万元。全镇线上直播带货650 万元、网销额达1.6亿元。

四、鼓励农民带地,破利益融合之难。积极鼓励村集体和农民带要素参与产业融合实践,形成了“强村富民”的新路径。一是让沉睡资产“醒”过来。围绕资源高效利用,采取土地综合整治、存量资源盘活、拆改并举和规模流转等方式,鼓励村集体和农户带农用地、宅基地、建筑物、劳动力以及资本、技术等要素参与产业发展合作,唤醒沉睡的资源。 2020年示范园共流转土地19260亩,盘活闲置宅基地137处,带动本地劳动力就业2000余人,农村集体产权交易2467万元。二是让新鲜血液“流”回来。大力践行“两进两回”,用心用情打好“乡情牌”“政策牌”“服务牌”,举办“源头月圆”新乡贤大会等活动 7 场次,吸引 27 名优秀青年返乡创业,引入社会资本3400万元,进一步形成了“新农人引领新业态”的格局,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活力。三是让广大农户“跟”上来。总结并推广了农民增收“四金”模式,即“流转得租金、入园挣薪金、经营赚现金、入股享股金”。 如云上茶乡流转青云村近千亩土地种植茶叶,常年雇佣该村 100 余名村民作为茶园工人,农民既得到土地流转租金,还挣得劳动所得薪金,收入同比增长 30%以上。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发展改革局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