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长番薯产业链 助农户增收致富

发布日期:2021-11-12 来源:省发展改革委农经处 浏览次数:

搞好番薯等旱粮生产,是新形势下粮食面积扩增的重要方向,对改善城乡居民膳食结构、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在宁波市,从过去一年种一季到如今一年种植两季,从以加工淀粉为主向鲜食拓展,番薯这一传统农业产品正在实现华丽转身。

一、番薯加工 开辟一条增收门路

作为一种旱粮,番薯不占用水田,种植适应性广,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重要粮食作物。近年来,番薯原料制作的面、粉、麻糍等产品在宁波、杭州、上海等地拓展市场,番薯及其制品产业已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一大特色产业。

宁海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相关人士介绍,该县现有番薯种植面积1万亩左右,种植区域包括茶院、力洋、岔路、前童等乡镇,番薯平均亩产2250公斤,加工产品主要有番薯粉、番薯面及一部分番薯酒。在茶院乡道士桥村,利用番薯适宜在低山缓坡种植的特性,宁波道合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在油茶树下套种了30亩番薯,番薯打碎后加工成淀粉,年产量有2万多公斤。在奉化大堰镇,农户种植番薯,亩收入最高的可达1.5万元。在余姚四明山、大岚、梁弄等乡镇,每到金秋季节,家家户户制作四明山区特有的传统风味食品番薯枣及番薯粉丝。前来四明山区游玩的客人尽兴而归时,总会带些手工制作的番薯制品回家,仅番薯枣一项,每年就能为当地农户带来上百万元的收入。

二、迎合需求 试种鲜食小香薯

宁波市番薯常年种植面积六七万亩。传统种植模式下,番薯一般四五月份种下,十月份收获,一年只种一季。近年来,由于山区青壮年人口不断流出,导致番薯种植面积下降,但市场对健康粗粮食品的热捧度却在上升。为此,改变传统的番薯种植模式势在必行。

宁波市把“迷你番薯春秋两季栽培高效种植模式”列为全市重点推广的新型农作制度60个案例之一。该模式采用二季栽培方法,通过春季保温育苗,将扦插期提早到4月初,在7月第一季收获结束后立即剪苗扦插第二季;在番薯品种的选择上,引进市场适销对路的鲜食小香薯等11只番薯新品种,在口感和食用功效等方面更迎合现代人需求。亩产值可达万元以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适宜宁海、奉化等低丘缓坡山地(园地)及部分滨海旱地特色农场应用推广。

今年7月下旬,在奉化区大堰镇沙柯村金缘生态番薯示范基地,小香薯第一季亩产量1000公斤左右,市场上每公斤可卖6元至10元。第一季采收后,8月份再种第二季,10月份又可以采收。两季收下来,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三、攻克难题 番薯产业提档升级

为做大番薯产业,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宁波市在新品种培育、新技术研究、新模式试验等方向上持续发力。近年来,浙江省番薯病虫害现象严重,造成宁海、象山及台州等沿海地区番薯茎腐病发生,产量锐减。宁波市农科院优质特色薯类新品种选育及应用推广项目组,利用组培和大棚网室条件提纯复壮番薯原有品种,同时选育适合本地栽种的淀粉专用型品种,生产脱毒薯,利用本地育苗基地生产健康种苗,提高健康番薯种苗覆盖面。此外,宁波道合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在宁海梅林街道仇家村建立了番薯脱毒种苗培育基地。目前,拥有浙薯13、浙薯33等10多个番薯品种,年培育脱毒番薯苗200万株,主要供应宁海、象山及台州等周边地区。基地还得到国家番薯研究中心和省、市农科院的技术支持,开展番薯病毒防治试验。技术推广方面,去年茶院乡成校联合宁海县农业技术推广站、道合农场,选取了12亩试验田,开展浙薯13番薯种植试验。通过实地种植,提高农民的番薯种植技术。今年,茶院乡成校以番薯的鲜食、菜用、深加工等产业链为导向,计划在许家山村、铜岭脚村开办番薯种植技术培训班,进一步提升农户种植水平,帮助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宁波市发展改革委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