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宁市依托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海宁基地,大力推进影视输出,促进“一带一路”文化和经济双收益。2016年起,海影实验区连续多年获得“浙江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浙江省文化出口基地”称号。2017年,中宣部将海影实验区影视输出做法列为“一带一路”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截至目前,海影实验区入驻企业437家,实现营业收入约136亿元,上缴各类税费约12亿元,2018年实现影视剧出口值201万美元,2019年达到300万美元。
一是坚持“内扩+外拓”提升中国影视输出覆盖面。先后举办2017中美影视峰会、中国(海宁)短视频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暨2019国际影视峰会等活动,叫响中国影视输出“一带一路”从海宁出发的口号。整合利用新疆已有的影视资源、与内蒙古自治区开展合作,分别将影视输出到中亚、东欧和蒙古国家。先后加入影视文化进出口企业协作体、丝路电视国际合作共同体等组织协会,借力各专业海推公司,将影视输出到东南亚、拉丁美洲、欧洲、中东等地。目前已分别成功打通一条以哈萨克斯坦等中亚五国为核心的“陆上影视丝绸之路”和以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为核心的“海上影视丝绸之路”,影视输出覆盖中亚、南亚、东欧、非洲等18个国家和地区。正计划与中阿卫视积极洽商合作,开拓覆盖非洲22国的非洲之路;积极谋划以芬兰为桥头堡,争取中国影视输出欧洲取得突破。
二是坚持“内引+外荐”扩大中国影视作品输出量。每年译制输出代表中国当前文化和体现正能量的影视剧,带动影视企业共同参与,实验区内企业中谊文化每年输出数百部中国影视剧,获得国家、浙江省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称号。建立光魔网国际版权交易平台,提升国内影视版权输出和国外影视公司采购便利度。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百姓的喜好特点,及时输出优秀中国影视剧作品,先后译制《老爸的心愿》、《妈妈的花样年代》、《神医喜来乐传奇》、《全家福》等影视剧在坦桑尼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播放。在马来西亚好享电视平台开设“海影剧场”,实现中国影视剧“华流出海”。截至目前,共译制出口影视剧、动画片达6000多部(集)。
三是坚持“内强+外扶”助力中国影视企业走出去。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签订共建影视译制基地协议,成为官方唯一授权的影视剧译制出口基地。与浙江博采影视共建国内规模最大的影视译制中心,主要承担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非影视合作工程”部分“计划”译制任务。发挥海影实验区投融资平台功能,协助影视企业接轨资本市场,帮助企业做大做强。2016年,海宁国爱文化、原石文化分别在“新三板”挂牌;2020年,新石文化在香港证交所上市。争取实验区内400多家影视企业“仓库剧”的授权,推介“仓库剧”出海,放大版权受益。与国外电视台及影视机构合作,利用成熟剧本和输出国较低的制作成本在输出国创作拍摄更多影视作品的模式,实现再创作收益。寻找中亚国家跨国(包括中资)企业的资金支持,以及所在国企业的广告植入支撑,形成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版权、译制、播放及资金等商业模式。(海宁市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