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山海”经 奏鸣“消薄”曲

发布日期:2020-12-04 来源:省发展改革委地区处 浏览次数:

近年来,开化县主动谋划,对接桐乡市,创新“山海协作、指标调剂、工业飞地”抱团“消薄”模式,推动开化—桐乡山海协作“飞地”产业园项目成功落户桐乡。该项目30个村参股,优先考虑征询45个村企结对村村企意愿,其中19个村入股投资,每个村出资30万元,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2400万元,每年可获取10%的投资固定租金收益,带动结对薄弱村每年增加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

一、山海协作抱团合作,飞地联建精准消薄

深化“山海协作”的桥梁与纽带,通过实地察看、座谈交流等方式,择路径、谋合作、定方略,确定了一条依托“山海协作”平台,发展“飞地经济”助推增收“消薄”的新路径。

一是实地考察择路径。召开常委会、座谈会专题研究“消薄”实施路径,采取“飞地经济”模式推进“消薄”工作;积极对接“山海协作”“村企结对”诸暨市结对企业,探讨“飞地经济”合作机会,组织国土、规划、经信等部门赴桐乡、上城等地区实地考察,比对发展环境,综合考量项目落地性以及收益率等因素,择优选择与桐乡市合作的最佳实施路径。

二是深度对接谋合作。在“山海协作”互访交流机制的基础上,相继建立定期跟踪、协调、报告等机制,县委主要领导直接参与对接洽谈,安排专人派驻桐乡负责对接合作事宜,针对项目开发路径、投资收益、税收分成等内容进行深入探讨。

三是多方选择定方略。围绕项目投资周期、收益周期等关键问题,在确定“飞地经济”项目内容及具体选址后,再谈项目合作方式途径。同时,将目标锁定在条件成熟的项目上,通过谈判协商,把合作项目确定在已建成的桐乡市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工程濮院抱团项目上,在谈判桌上剔除掉施工周期,缩短投资收益期,让项目直接进入招商、运营、产出阶段,跑出“消薄”加速度。

二、占补平衡县域统筹,增减挂钩跨市调剂

认真研究政策,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瞄准关键土地指标,精准发力,全面铺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从签约到敲定项目方案、实施路径等,始终坚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一是研判政策深贯彻。根据土地指标跨市调剂等新政策,因地制宜、大胆创新,组建工作专班全力攻坚,通过整出土地空间,交易土地指标,换取村集体经济发展平台和资金。

二是咬定目标搏指标。组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督查组,实行“周督查、周通报、周排名”制度,分组进村督查,“末位约谈”及时提醒。超额完成建设用地复垦县级验收800余亩、土地开发县级验收1100余亩,全面保障“飞地”抱团消薄项目;同时,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利用,既节约村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调剂,又高效使用土地开发工作经费用于“消薄”。

三是跨市调剂换收益。围绕“优势互补、携手发展”目标,两地多部门联合磋商,达成共识、签订协议,采取“土地指标换收益助消薄”的项目实施路径,利用开化土地整治和节约下的土地指标,以指标换资金、以资金换物业、以物业换收益;同时,“飞地”项目落户桐乡实现“消薄”目的,桐乡补足用地指标短板,拓展了发展空间,实现“山海协作”飞地抱团“消薄”合作双赢的新局面。

三、党建引领政银合作,帮扶资金抱团使用

针对项目筹资难等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合力破难攻坚。积极对接协调帮扶,引进金融资本,精准破解项目推进中瓶颈;以抱团使用帮扶资金,确保“投之有效”,让“飞地消薄”项目落到实处。

一是激活头雁促带动。自项目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后,为充分发挥他们在推进农村“消薄”工作中的领头雁作用,引导薄弱村以“股权量化、村级入股”形式组建抱团参与项目,采取“资金带项目”模式,要求对参与“飞地消薄”项目有意向的薄弱村必须自筹30%的项目资金。

二是党建金融搭平台。针对缺乏有效抵押担保物、农村融资难等问题,由县委组织部出面对接县农商银行,联合出台集体经济薄弱村金融扶持政策,启动“政银合作”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亿元授信”工程,推出“普惠金融、信用担保、基准利率”的“消薄贷”项目,向119个薄弱村集体授信1亿元,同时向薄弱村派驻“金融指导员”,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加大金融支持“消薄”工作力度。

三是资金抱团抗风险。综合考虑村级自建项目投资回报率难保障、市场波动风险以及积压贬值风险等因素,积极引导县域内30个薄弱村参与“工业飞地”项目,进一步放大项目的经济效益;同时,实行“结对企业+薄弱村+土地指标”三块帮扶资金抱团使用,共同投资“工业飞地”项目,以“小风险”换取“大回报”。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