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丽水市坚持走绿色生态发展道路,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着力推动生态经济创新发展,并率先在全国开展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实践,实现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连续10年全省第一,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15年全省第一,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连续11年全省第一。7月20日,丽水正式成为全国首个“中国天然氧吧”全覆盖市;7月25日,浙江(丽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推进会在丽水召开。其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考核管控,实现全域生态环境“可保护”
一是坚持红线管控,看好生态保护“门”。将全市95.8%的区域被列为限制工业进入的生态保护区,其中生态红线区占比达31.8%。制定了涵盖一二三产的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按照“园区外无工业,园区内无非生态工业”的理念推进腾笼换鸟,近五年整治淘汰低小散企业3500余家。同时,通过对标欧盟标准,着手制订最严格的农药化肥区域准入标准,今年已公布首批40余种禁限用农药目录。
二是坚持考核问责,掌好绿色发展“舵”。通过编制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建立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开展了乡镇(街道)主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试点。市委、市政府明确将GEP向GDP转化放入县(市、区)综合考核指标体系。
三是坚持智能管控,走好科学保护“路”。在完成全域1:2000“污染源地图”绘制的基础上,启动实时在线、覆盖全域的“花园云”建设,并依托城市大脑,完成了环保、国土、水利等平台数据整合,以标准化推动丽水全域生态保护数字化、系统化、实时化。
二、强化体系建设,实现全域生态产品价值“可核算”
一是健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体系。编制完成丽水市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试行办法,并申报了省级和市级标准项目。开展市、县、乡镇、村四级GEP核算评估工作,以生态系统物质产品、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三个大类为重点,形成15个核算指标和25个核算科目,准确核算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价值总和。经测算,2017年丽水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为4672.89亿元,较2006年增加了2576.5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值率为86.7%;今年,还完成了全国首个村级(遂昌县大田村)GEP核算评估工作。
二是持续推进生态信用体系建设。发布全国首个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地方标准,编制完成《丽水市企业和个人生态信用行为正负面清单》,其中:正面清单18条60项,负面清单31条150项,共49条210项。探索建立生态信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编制完成丽水市个人生态信用积分(绿谷分)管理办法,全面开展乡镇(街道)主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试点,倒逼发展观念、政绩观念转变。
三是不断完善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体系。积极探索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编制市级自然资源负债表,率先建立了瓯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开展了区域内的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排污权等生态产品交易,推动转移支付由生态补偿向生态购买转变。今年上半年,完成水电产权及股权交易4宗,交易额达2.55亿元,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合计金额8950万元。同时,加强与周边地市合作,如在山海协作上,与宁波达成了跨区域“生态飞地+产业飞地”互飞互促,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异地转化。
三、强化路径探索,实现全域生态优势“可转化”
一是变生态优势为产业优势。在全产业链生态评估基础上,制定“丽水生态制造”标准体系,重点完成市经济开发区合成革等行业转型提升,推行工业企业进退场“验地、验水、验气”制度。在产业生态化转型提升过程中,目前已同华润、世茂、银泰等高水平成熟市场主体达成合作,引进和培育了德国肖特、普琦数码、华润三九、国镜药业等一批高新、环保、成长型企业。
二是变生态环境为营商环境。依托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和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和利用,把旅游业作为第一战略性支柱产业,全力打造“丽水山居”品牌民宿。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累计培育农家乐民宿4418家,上半年营业总收入19.5亿元,实现同比增长20%以上。同时,积极探索“丽水山耕+农村电商”模式,创立了全国首个覆盖全区域、全品类、全产业的地级市农业区域公用品牌“丽水山耕”。截至目前,已建立合作基地1122个,销售额累计152.63亿元,产品溢价率超30%,品牌评估价值达26.6亿元。在全国首创“电商化营销+农村电商服务中心”模式,打通优质生态产品输出通道,2018年丽水累计实现农村电子商务销售额223.9亿元,增长33.1%;其中,农特产品网上销售额118.3亿元,增长28.2%。
三是变生态资源为生态产品。把优质的水、空气、风景等自然资源都作为生态产品来打造,进一步拓宽生态资源的资产化、资本化渠道。如通过推进“河权到户”改革,实现河道管理和河道经营的有机统一,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河道承包312条,承包人每公里河道年均增收达8000元以上。再如通过全面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率先在全国试行农民住房使用权抵押贷款制度,实行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化改造,以户为单位、折股到人、按股分红。完成了2727个村的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220万农民变成了“股民”。 (丽水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