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情系青川 长效帮扶24年90亿

发布日期:2019-07-08 来源:省发改委对口帮扶处 浏览次数:

  浙江对青川的帮扶始于1996年,先后经历对口支援、灾后重建、长效帮扶、扶贫协作四个阶段,历时24年。特别是2008年汶川“5.12”特大地震后,我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积极响应党中央“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对口支援重大决策,将青川当成浙江的一个县来建设,全力以赴对口支援青川灾后重建。三年灾后重建结束后,浙江着眼青川长远发展,针对青川县贫困面广、量大、程度深的实际,又于2011年启动了十年长效帮扶,率先连续三年每年实施十个特困村建设,成为全国扶贫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先行者。
  24年来,浙江累计安排资金近90亿元,派遣各类专业人才40余批4500多人次帮扶青川,培养各类本土人才2万余人,实现了“输血”与“造血”、“扶贫”与“扶智”的深度融合。同时,浙江立足青川实际,着眼青川长远发展,紧紧围绕产业这个关键和人才这个根本,为青川培育了一大批叫得响、潜力大、质量高的优势特色产业,培养了一大批扎根青川、奉献青川、建设青川的优秀人才。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部署要求,2018年我省又进一步明确由湖州市吴兴区结对帮扶青川县,大力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助推青川县成功实现了脱贫摘帽。
  健全推进机制高效帮扶。2018年,湖州市吴兴区会同青川县健全完善高层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五个一”的年度工作考核清单,确保扶贫协作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开展。吴兴区与青川县签订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合作协议》,建立两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半年互访、分管领导季度视频联席会议、行业部门月度视频沟通等常态对接机制,联合编制《浙(吴兴区)川(青川县)扶贫协作三年规划》和年度工作清单、责任清单,促进了两地协作领域的深化拓展、协作工作的深入推进。
  聚焦特色产业造血帮扶。围绕青川“名优绿茶、绿色山珍、道地药材、木本油料、生态养殖、风景银杏”六大优势特色产业深度谋划,务实推进产业扶贫,将2018年度3000万元帮扶资金97%直接用于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增收产业发展项目,规划实施了八里竹园、八里驿站、安吉“白叶一号”、浙川扶贫协作共享中心、扶贫车间等示范产业项目。会同青川县制定了《引导和支持浙江扶贫协作企业来青川投资十条政策》,精准储备招商引资项目27个,中奎电梯和“湖羊入川”等项目已正式签约。
  加强经贸合作深化帮扶。大力加强旅游合作,充分发挥青川禀赋生态资源和浙江企业资金实力及先进理念优势,主动融入大九寨、大熊猫、大蜀道旅游区,培育青溪古城国家级生态康养旅游度假区等一批优势品牌景区,挂牌成立湖州•青川、吴兴•青川疗休养基地。吴兴区、青川县共同主办第三届世界乡村旅游大会,向全世界宣传青川、推介青川。联合开展商贸交流,吴兴区帮助青川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到东部地区举办农产品展销会、推介会共4次,采购青川干货150万元。
  加大人才支援智力帮扶。制定“知识需求清单”“专业需求清单”“岗位任务清单”三张清单,确保挂职干部人岗相适。启动实施“干部挂职互派行动”,在组织、投促、教育、卫生、涉农等部门精准定岗派干部。依托浙江大学及地方职业院校在浙江建立干部人才培训基地,大力开展青川“干部强质提能行动”,聚焦专业补短板,着力培育青川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做实劳务协作就业帮扶。吴兴区与青川县签订了《劳务合作框架协议》,制定三年劳务协作规划和进一步做好东西部劳务协作扶贫的六条措施等,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广泛宣传湖州市劳务协作优惠政策。湖州市人社局组织24家湖州企业到青川开展专场招聘会,提供岗位3250个,现场达成就业意向621人,其中贫困户197人。吴兴区织里镇充分发挥童装产业优势,组织企业到青川考察,建设“扶贫车间”。
  深化结对关系多元帮扶。建立多层次的结对帮扶关系,形成吴兴区与青川县、八里店镇与竹园镇、吴兴高新区与竹园经济开发区、移沿山村与河口村、常溪村与银沙社区、织里镇朱湾村与青竹村、湖州湖师附小教育集团与马鹿中心小学、吴兴区人民医院与青川县人民医院的结对帮扶体系。全面推进“万企帮万村”,动员吴兴区65家优质企业对口帮扶青川县的91个村,实现全县79个贫困村全覆盖。积极发动湖州市社会爱心人士关注青川、情系青川,向青川捐款捐物达1146.7万元。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