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助力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初见成效

发布日期:2019-12-05 来源:省发展改革委区域发展办 浏览次数:

今年以来,杭州市各级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共推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作为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的重要抓手,积极协助衢州市、丽水缙云县龙泉市以及淳安县等9个山海协作县(市、区),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共建抓好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

(一)高起点谋划,加强统筹指导。杭州市县两级以走在前列的姿态,全力支持保障,用心用情会同协作地区共抓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一是整体筹划。着眼可持续性发展,市本级与衢州市签订共建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合作协议,从共建模式、共建目标、资金筹措、实施步骤、重点内容等方面长远谋划布局。县(市、区)层面加强具体对接,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精心选址,拟订实施项目规划,明确阶段任务和保障措施。二是加强指导。5月份,市本级专门在桐庐组织120多名山海协作职能部门和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乡村负责人业务培训,邀请专家和省山海协作办领导授课,参观取经桐庐美丽乡村建设经验。今年市县两级有关职能部门先后有20多批90多人次实地对接,提出指导性意见。三是整合资源。建立山海协作专项扶持政策体系,持续加大资金援助力度,明确每年市本级和各区(县市)均按10%递增。整合用好市县两级政府性项目和山海协作援助资金,同时吸引“千企结千村”等社会资金、重点项目支撑等市场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建设,最大化发挥资金资源的使用效益。

(二)高标准推进,打造精品特色。发挥杭州先进理念、可复制经验、资本和援助资金作用,帮助各示范村选准切入点,充分挖掘农业生态价值,高质量推进项目实施。一是党建引领。江干区与江山市商定,以党建工作带动乡村振兴,把示范点长山源村同时作为乡村党建示范村打造,组织村党委班子成员学习借鉴江干区同心圆党建工作经验,帮助他们理清发展思路,提升群众工作能力,集中用好230万元帮扶资金,谋划打造了党建主题公园、乡村漂流民宿和果蔬种植等一批项目,村班子成员担当作为赢得了群众信赖,长山源村也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二是市场运作。余杭区柯城区确定共建张西村示范点,挖掘该村“张良族居”历史文化特性,以发展乡村旅居产业为主导,余杭区援建资金300万元,柯城区配套资金1200万元,组建村集体股份制运营公司,柯城区挂职干部帮助村里谋划推行“公司运营+集体自营+农户植入”的“张西模式”,借力杭州运营团队帮带,对全村所有业态经营统一有序管理,大大提升了乡村旅游品质和经营效益,运营2个月已创收盈利15万多元。三是产业培育。拱墅区帮扶淳安县胡家坪村高山蔬菜基地项目,牵线省市林业科学研究院与胡家坪村签订绿色农业发展项目合作意向书,组织专家教授提供技术服务支持;联系浙江崇豪汽配公司签订《农副产品收购合同》,捐赠10万元支持发展绿色农业,今年已收购该村500多万元农副产品,农户人均增收3000多元。萧山区援建龙游县少数民族村詹家镇浦山村,重点扶持该村薄壳山核桃种植、荷花观赏桃基及七彩部落民宿项目,预计可产生消薄增收效益20多万元。四是人文兴盛。高标准整治村容村貌,在改造交通出行和水电管网基础设施的同时,融入党建文化、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时尚文化等人文元素,带动提升了美丽乡村建设品位。滨江区援建衢江区云溪村,双方筹集资金480多万,整体设计改造村容村貌,动工新建便民服务中心、文化礼堂为一体的综合楼。富阳区援建缙云县五云街道周村村,该村是仙都景区与县城的交汇点,规划展开多个改造提升项目,全部完工后将成为一道亮丽景观。

(三)高效益联动,发挥整体效应。通过双方共建探索,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产生了积极效应,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乡村经济业态逐步调整,乡村优秀文化得以延续传承,乡村治理工作也同步加强,老百姓在切身体验获得感幸福感中纷纷点赞。一是精心培育了一批绿色产业。发挥杭州市场、资金、人才和技术等优势,通过政府部门牵线搭台,助力示范村培育了一批生态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经济、乡土文化创业等新型业态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精品化程度提升,市场经营理念和群众参与度增强。据统计,今年杭州市推进实施单位购销、结对助销、企业带销、活动展销、商超直销、旅游促销等“十大”消费扶贫行动 ,帮助山海协作地区销售农副产品6200多万元,牵引了绿色生态产业发展。二是直接带动了群众消薄增收。西湖区援建淳安县界首乡消薄增收,新发展中药材林下经济500亩、水果连片种植1000亩,预计今年各村集体经济同比增长10%,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15%。临安市援建开化县大龙村龙顶茶产业项目,改造提升基础设施和景观绿化,助推茶旅融合产业发展,今年已接待游客2000多人,消薄增收20多万元。钱塘新区援建淳安县西园村,针对该村基础薄弱的实际状况,将帮扶资金以入股形式参与大墅镇研学营地工程项目经营,每年按出资比例分红,今年已吸引游客2万多人,销售当地农副产品6万多元,为西园村找到了消薄增收之路。三是促进了组织队伍建设。25个示范点村党委(支部)受领任务后,班子成员普遍担当尽责干劲很足,都是主动对接、抓住机遇,用好每一笔援建资金,带领群众苦干实干,落地建好援建项目,充分发挥了党委支部组织功能和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