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临安区“市场化”思维创新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显著

发布日期:2019-11-08 来源:省发展改革委 浏览次数:

临安区紧紧围绕中央、省、市各级关于助力东西部扶贫协作脱贫攻坚的相关要求,“鱼渔”并施:既给“鱼苗”,又授“捕鱼”技巧,还帮助建立“鱼市”。不光“扶上马,送一程”,还使协作双方的政府、企业在“策马齐驱”中合作共赢、互促共进。建立起一个“真扶贫”、“普受益”、“可持续”的市场化扶贫机制闭环。通过以帮带促帮扶,激发内生动力,摆脱了传统“捐钱捐物”输血式帮扶“吃了上顿,坐等下顿”的弊端,为施秉如

期“脱贫摘帽”提供了有力支持。     2018年以来,临安区先后投入7420余万元专项资金,实施帮扶项目49个,全面覆盖施秉县33个贫困村,直接带动200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间接带动200余户农户创新创业;施秉县贫困发生率从帮扶前的37.9%降至1.8%,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555元,提高90.8%;孵育4家临安企业开展扶贫协作,预计2019年帮助施秉销售农特产品超5000万元。

一、政府引导,优化帮扶新环境

(一)机制推动,打造长效帮扶模式。建立由临安区政府牵头、区级部门、镇(街道)协同的“块抓条保”工作机制;建立两地视频专线系统,分析、节点化推进各项工作;选派医疗、教育等专业人才和党政干部50余名,赴施秉县长期支援建设和挂职锻炼,促进各项扶贫工作的落实落细,并协助开展市场调研,推进消费扶贫的市场化运作体系建设。     (二)政策保障,加强资源帮扶力度。制定下发《关于实施2019年临安区对口及山海协作“双十”项目的通知》《杭州市临安区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对口地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杭州市临安区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等一系列鼓励企业开展扶贫协作的政策文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对消费扶贫金额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给予3%的补助,积极引导“市场主体”参与扶贫协作。     (三)配套优化,夯实帮扶基础建设。在施秉县建成综合仓储设施2个、溯源基地3个、农产品检测中心2个,建筑面积700平方米。投资600万元在施秉建设10个扶贫车间,实现苗绣工艺品和农产品初加工等专业化生产,直接带动40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增收。     二、市场导向,探索帮扶新模式

(一)前置仓库+分销渠道。在该区建成1000平方米的前置仓库,实现施秉县农特产品的冷链仓储、批量分包、分拨配送等功能,统一产品标准和实现全国电商订单一件代发。创新开设商场超市产品专卖区、杭州城区连锁店等销售网点30余个。同时,完善企事业单位工会福利销售、线上特色馆、微信商城、农特产品展销节等8类分销渠道。去年以来,先后组织举办施秉精品水果推荐会等线上线下产品展销和资源对接活动16次。     (二)供应基地+人才体系。以主打杭州消费市场为目标,重点建设杨柳塘蔬菜、双井精品水果、马号虫草鸡、临安飞猪等种养殖基地10个,总面积8000余亩,已带动当地58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其中,向施秉县赠送天目小香薯苗65万株,建成香薯种植基地130余亩。重点围绕培育电商带头人、农村致富带头人、新农人和营销行政管理人进行“600”人才体系打造,建立以市场为主体的人才梯队,开展教育培训活动数十次,受训人数达600余人。     (三)运营中心+实体门店。在该区建立运营中心总部,统筹两地市场资源,负责商品的批量采购、设计包装、分销配送等实体化运营,同时作为项目洽谈、业务拓展等综合性工作平台。比如,杭州闻远科技通过临安-施秉电商协作运营中心,开展特色馆建设、手工村落创建、苗绣实训中心运营等项目,引导5家合作企业建立苗绣产品“产销全覆盖”模式,合作企业“王的手创”店铺每月销售额从初期的1万多元上升到目前的10万多元。在杭州区域内开设扶贫实体门店10个,展销总面积1200余平方米,部分单店日均营业额突破2万元。     三、优化营销,开拓帮扶新渠道

(一)连接社区,畅通帮扶“最后一公里”。打造“扶贫工厂+基地+仓储+门店+社区”五位一体的供应链体系帮扶路径,助推“黔农印象”便民车进社区,第1批进入5个居民小区开展定点和巡回销售贫困地区农特产品,并实现微信群和黔农印象小程序“QNYX”的线上线下订购,已累积实现居民进店消费频次超75万次,实现销售额达800余万元,计划在杭州复制推广该模式,预计将实现300辆便民车的入驻。

(二)对接平台,汇聚帮扶新动能。开设临安·施秉特色商品展示中心,覆盖3个旅游集散中心,涉及施秉特色产品50余种,开馆以来销售施秉农特产品销售额达140余万元。同时,将施秉县农特产品入驻到亚马逊、速卖通、国际站、中国制造等平台展销,组织实施施秉精品水果“小李大爱”推荐会、“双井镇农特产品鉴会”等活动。

(三)培育人才,增强帮扶内生动力。以施秉当地高校毕业生、返乡青年、农村青年、大学生村官等群体为重点,开展农村电商人才培训,培养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绣娘700余人次,覆盖当地建档立卡户绣娘500名,吸引2000余名绣娘回乡就业,预计3年内将辐射带动1万余名绣娘就业增收。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