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图标 当前位置: 首页
>发展改革工作 >专题专栏 >归档专题 >未来社区

以“四个体系”奋力推进未来社区试点建设

发布日期:2019-10-31 来源:省发展改革委基综办 浏览次数:

未来社区是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现代化崭新平台,也是老旧小区系统改造更新的浙江方案,还是撬动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变革的有力支点,更是继千万工程、特色小镇、最多跑一次之后,新时代浙江“两个高水平”建设新名片。2019年以来,我省以“想百姓所想”的政治责任和“尽未来所望”的历史责任为担当,汇聚多方合力,蹄疾步稳推进未来社区试点建设。目前,首批24个试点正在加快推进,第二批试点申报工作将于年底启动。接下去,要坚持“理论深化+实践落地”的双轮驱动思路,以“四个体系”奋力推进未来社区试点建设。

(一)以指标体系为准绳。准确把握“有底线、无上限”指标内涵,坚持“约束性指标是基本门槛,开放性指标上不封顶”的领跑要求,抓好指标落实。一是充分保障核心指标落地。回迁安置居民数、引进人才数等核心指标一律不得打折,抓好拆迁安置政策、创新人才引进和落户机制等,提前部署开展未来社区居住融合、和谐邻里等相关研究。二是严格执行未来社区建设标准。以“带方案、带建设、带运营”等土地出让模式,确保建设运营单位按照规划设计方案实施建设,推进一体化运营模式,保障试点推进不走偏。三是积极打造指标落地样板。将33项指标加快转化为未来社区建设导则,确保技术上更定量化和规范化。以暂行的试点创建指标体系为基础,分类细化场景构建指标设置,在规划布局、功能空间、建筑形态、业态融合、投资建设等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未来社区试点建设指标落地样板。

(二)以工作体系为保障。一是省级层面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围绕未来社区试点项目管理,充分发挥“一个专班、两个平台”的作用。一方面,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工作专班抓好统筹协调,整合优化资源利用,强化督促指导纠偏,指导推进全省未来社区建设。另一方面,做强做优未来社区产业联盟和未来社区发展研究中心,优化九大场景关联企业参与试点项目建设运营的市场化路径,搭建未来社区高性价比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体系,为未来社区试点管理、创新研究、评估监测等工作提供智力支持。二是地市级层面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根据当地实际,组织编制未来社区三年行动计划,出台试点建设工作推进实施细则。按照“先易后难、滚动建设”要求,有计划、分阶段推进未来社区建设。结合“最多跑一次”改革打通试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确保试点项目按照时间节点和计划要求规范有序推进,为“基层首创”创造良好环境。三是县(市、区)层面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各试点所在县(市、区)政府要建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试点专班制工作体系,按照“首批试点2022年建成”的要求,围绕项目前期、建设审批、竣工验收、试运行等关键节点,绘制作战路线图,倒排时间节点,抓关键问题,有效推进项目审批、政策落实、资金到位,确保试点项目高标准高质量落地。

(三)以政策体系为牵引。一是省级层面加快推进政策保障创新。突出群众满意导向,加强土地、资金等要素的优先倾斜支持,注重科学规划引领,坚持分类统筹实施,并按照集约高效利用土地、创新土地出让方式、加大资金保障力度、畅通金融支持渠道、加强人才创业支持、创新服务集成供给、优化社区治理模式、大力促进数字转型、不断深化改革探索等方面,大力推进未来社区建设政策保障创新。二是地方层面加快推进政策落地和方案创新。各地结合试点实际,在贯彻落实好省级政策意见的基础上,围绕控规科学调整、带方案土地出让、立体绿化激励机制、资金保障措施、公共服务供给等重难点,大胆创新,出台相应的地方政策实施意见,确保试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三是加快推进试点项目实施流程管理创新。通过政策管理工具组合创新,优化项目管理流程,提升项目推进效率。在项目申报阶段,鼓励推进全过程咨询服务创新。在项目深化阶段,依法采用邀请招标方式,通过评定分离办法选择设计、咨询单位,对于列入试点名单的项目依据现行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加快推进。在项目实施阶段,推进动态监测管理创新,确保项目实施进度。

(四)以评价体系为导向。一是建立动态监测机制。依托未来社区CIM平台,动态监测试点项目进度、指标执行、工作绩效等,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障相关工作落实到位。围绕关键节点,依托未来社区发展研究中心,开展第三方机构专家论证和评估。二是建立“比学赶超”机制。依托未来社区CIM平台,以月度为时间节点,定期收集掌握试点项目进度、资金流向、主体落实等数据,定期“晾晒”,对提前或超额完成计划目标的试点项目给予“领跑者”电子勋章奖励,对进展不理想的试点项目进行亮灯预警,营造“比学赶超”工作氛围。三是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以居民满意度为最终评判因素,以“托低不限高”考核体系为科学监督,开展试点项目年度评价考核,建立考核结果与政策期权奖励挂钩的激励机制。加强技术创新考核,重点考核数字孪生社区建设水平、立体绿化应用水平、运营管理创新水平等。加强非财政投资考核,企业投资、市场化运作的试点项目,优先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清单。加强社会效益考核,直接受益居民多、新引进人才多的试点项目,优先予以认定命名。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