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助力藏区牦牛产业发展跑出东西部扶贫协作“加速度”

发布日期:2019-10-30 来源:省发展改革委 浏览次数:

近日,由温州市投入1700万元在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对口援建的“牦牛冷链物流车间”主体工程结顶,为该县成为川甘青结合部牦牛产品重要加工基地和现代物流中心打下了坚实基础。

自浙川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开展以来,温州市统筹将永嘉、平阳和苍南三个县与红原县结对,并因地制宜,依托该地牦牛特色资源,发挥东西部各自优势,跑出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加速度”,带动全县13个贫困村1354户515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走上脱贫奔康之路。2019年4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红原县退出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序列,该县贫困发生率从13.86%降至0.44%,群众满意度达99.3%以上,实现了整县高质量脱贫摘帽,并被评为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县。 

一、打造“牦牛扶贫车间”,带动红原县贫困户增收。一是创新造血扶贫新模式。结合当地牦牛特色产业,依托红原更攀农牧民专业合作联合社,将全县34个专业合作社全部纳入,参社社员达到10677人,覆盖11个乡镇34个村,明晰量化股权,其中红原县供销社占股30%的中20%用于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并投入援建资金4045万元,打造了“合作社+扶贫车间+贫困户”造血扶贫新模式,建立了与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有效利益联结机制,精准带动贫困户增收。2018年,该社上缴利润186万,实现户均分红850元,解决当地农牧民大中专毕业生37人就业,其中贫困生20人。二是打造扶贫产业新平台。投入援建资金3030万元,在更攀联合社“从无到有”建设牦牛乳肉生产扶贫车间、牦牛毛藏绵羊毛加工扶贫车间和牦牛冷链物流扶贫车间三大扶贫车间项目,打造阿坝州牦牛产业综合服务平台、川甘青结合部牦牛产品重要加工基地和现代物流中心;投入援建资金400万元建设了2座牦牛标准化养殖场基地,有效提升牦牛产品质量,并与国航员工之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拓宽销售渠道。扶贫车间将于今年底全部建成,将为更攀联合社每年增加收入500万元,吸纳安置100余人就业,人年均增收26000元。

二、实施“千企千户”认购,带动牦牛产业发展。一是东西携手联动推进。促成红原县与温州市工商联、温州银行以及永嘉县、平阳县和苍南县等结对县签订扶贫协议,与浙江企业签订项目投资合作协议;开展“认购一头红原牦牛,奉献一片扶贫爱心”以购代捐活动,浙江社会各界与红原牦牛养殖贫困户建立长期一对一认购关系,实现牧民收入稳定持续,进一步推动牧民群众实现养殖方式的转型升级。下一步,将利用浙江的专家团队资源,为红原牦牛养殖基地提供技术支持,保护红原牦牛品种的优良遗传特性,为红原牦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二是创新精准认购扶贫方式。积极建立。依托牧业公司订单式平台,推进“千企千户”精准扶贫项目建设。打造“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扶贫模式。该项目建设周期为5年,在项目实施期间,将每年帮助红原县500户以上贫困户实现户均年收入增长1万元左右。推动浙江省企业到红原注册监理牧业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并以高于市场价1元/斤的标准向贫困户捐赠帮扶资金,贫困户户均每头牦牛可以获得高于市场价180元左右帮扶款。2019年,牧业公司与更攀联合社达成120吨供货协议。

三、建设“云上牦牛”,为产业发展提供大数据支撑。一是打造“云上牦牛”大数据平台。针对红原县地形复杂,牦牛养殖难度大的薄弱点,依托天翼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建设智慧畜牧业“云上牦牛”大数据平台,搭建起了红原县智慧畜牧业综合应用云。该平台对牦牛启动高频模式实时定位跟踪,并对牦牛的活动轨迹及活动量进行分析,形成牦牛大数据生态产业。下步将逐步引导全县所有养殖基地、加工企业接入该云平台,加快推动现代草原畜牧业再上新台阶。二是构建牦牛质量安全追溯体系。2019年投入援建资金500万元,依托全县27个种养合作社(基地、牧场),建成红原县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将牦牛和养殖户的基本信息一并一次性录入,将所有项目实施点数据最终汇集到红原县“云上牦牛”智慧畜牧业管控平台进行统一监管,实现从养畜、生产加工到市场营销全过程、全产业链智能化,确保农畜产品从“牧场到餐桌”做到“产品可溯源、质量有保障、政府能监管、牧民得实惠”。同时,将牦牛信息与京东、天猫等平台对接,实现全国各地都可以采购交易,直接带动牧民收入。预计到2020年,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达到14514元。(温州市发展改革委)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