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省级“最多跑一次”“最多100天”改革试点区,该区从去年8月份以来,率先探索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标准地+承诺制+代办制”取得显著成效,立项到竣工企业从跑39次窗口到跑1次,减少重复提交资料40余项,实现最少13个工作日完成企业项目开工审批。近期,随着改革进一步深化,该区推出“1+7”制度体系,即1个总实施方案统领细化流程、中介管理、事中事后监管、部门考核等7个具体操作办法,在“常规”与“惯例”中探索创新优化,减轻政府违法风险,降低改革成本,形成可操作性强、可推广度高的制度样板。
一是能简尽简,项目审批全流程再造。企业投资项目“最多跑一次”“最多100天”改革是“最多跑一次”改革的重点难点也是突破口,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回应企业反映的“跑部门废腿、跑流程费时”问题,该区通过重构流程、全面容缺、全程代办,按新增用地项目最多90天、不新增用地改扩建项目最多60天、小型项目最多40天标准,严格落实“一窗受理、联合审查、同步审批、限时办结”要求,重构审批操作流程。
变工程规划许可、施工许可、不动产登记等串联事项为并联审批,变项目能评等按原惯例事前审批事项在承诺许可后改为事中审批,优先保证项目开工建设。在不破法规破常规的前提下,实现项目审批流程再造,变部门审批“接力跑”为“同时跑”“提前跑”,大大提升审批效率。如该区首个以“承诺制”审批的康盛医药项目,原先规划许可证办好之后再办施工许可证,前后需25个工作日左右,并联审批后缩短至12个工作日,提速近50%。
二是能跑尽跑,代办服务能力再升级。该区出台《金东区企业投资项目代办服务实施细则》《金东区投资建设项目中介结构服务管理办法》为无偿代办服务提供制度保障,变“企业跑”为“政府跑、中介跑”。一方面,成立区投资建设项目服务中心,安排发改、经商、住建等审批部门联合办公,变“到处跑”为“一处跑”,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导办、协办或全程代办的个性化代办方式,有效降低企业各项成本。如以“标准地+承诺制”模式审批的年产100万套智能家居产品建设项目(一期),总投资5亿元,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仅施工图审查费一项就可为企业减少支出8万元。
另一方面,购买中介服务为补充,利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委托人有偿提供与投资建设项目审批、监管、验收等相关的技术服务,如环评、能评、水保等专业性服务。并对中介服务机构建立评价机制,提高机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截至目前,全区全流程跟踪代办项目42个,核发施工许可证7个,项目平均总用时65天,企业及群众对改革的获得感与满意度显著提升。二季度浙江省市场准入环境评估报告显示,该区“最多跑一次”实现率位列全省第9位,较一季度上升55个名次。
三是应管尽管,优质项目质量再保障。强化服务的同时并不意味着监管缺位,相反,因浙江康盛医药有限公司新建医药仓储项目、浙江浩南工贸有限公司等以企业承诺形式代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成为项目质量保障的重要环节。该区以“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为原则,依托企业投资项目在线监管平台2.0,实现各部门监管信息互联互通,全程把握监管服务重点,明确监管责任人、频次、清单。以土建施工环节为例,由住建部门牵头对照企业承诺标准和审批要求,对项目施工质量、安全、节能等内容实施监管和服务。
针对“标准地”企业投资项目各参与主体,严格设置准入限制和信用承诺评价,总投资、土地亩均税收、容积率等九项信用承诺列入评价指标。根据项目业主得分情况,列入诚信名单或不诚信名单,由各部门分别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形成“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限”的导向机制。如被列入诚信名单的企业,项目业主可享受优先办理资质评定、申报、验证,优先安排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
四是应严尽严,项目审批主体责任再强化。“最多跑一次”“最多100天”改革涉及部门多、范围广,该区从强化考核入手,压实担子尽好责。要求所有在投资建设项目推进过程中涉及的部门成立改革领导小组,并将改革举措实施情况纳入各部门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分别对“体制机制”“工作效率”“项目审批”等内容给予量化考核。以项目审批为例,相关审批事项按任务分解计划表在规定时限内100%办结,得60分(满分),根据提前完成或延迟天数予以加扣分,做到改革举措落实到人、完成情况考核到位,确保“1+7”的政策体系真正落地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