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省晚稻种植成本收益分析

发布日期:2018-01-29 来源:浙江省物价局 浏览次数:

近期,省物价局对全省24个县(市、区)的晚籼稻和粳稻种植成本收益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我省晚籼稻和粳稻的种植总成本增加,晚籼稻单产提高,粳稻单产基本持平,但由于出售价格明显下降,种植收益明显

一、晚籼稻产提高,粳稻基本持平

今年晚籼稻单产为495.96公斤,比上年增加14.41公斤,主要原因是:今年晚籼稻播种和生长期气候条件良好,对秧苗生长和植株发育有利,在生长期间多数地区没有遇到大的病虫害台风天气影响不大且收割时天气较好,有利于晾晒。另外,越来越多的农户选择优质高产品种种植,科学种田,加强田间管理,产量有所提高。粳稻单产为526.82公斤,比上年减少0.61公斤,主要原因是:今年粳稻在抽穗、灌浆期间持续高温雨水较少,导致稻谷颗粒不饱满,出米率偏低,产量下降。

二、种植成本增加

调查显示,今年晚籼稻亩均总成本为1232.75元,比上年增加67.24元,粳稻亩均总成本为1289.49元,比上年增加45.21元。在总成本构成中,其中1、亩均物质与服务费用增加明显。晚籼稻比上年增加30.86元,增幅5.14%,粳稻比上年增加13.95元,增幅2.57%。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的增强,低毒、低残留、无公害的农药和化肥使用越来越多,而这些农药和化肥的价格普遍较高,这是今年物质服务费用上涨的主要原因。2、亩均人工成本增加较快。晚籼稻比上年增加16.80元,5.16%;粳稻比上年增加16.00元,4.99%。人工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减少,雇工困难导致雇工价格不断提高,晚籼稻雇工工价比上年增加4.27元,粳稻雇工工价比上年增加25.63元。3、亩均土地成本增加较多。晚籼稻比上年增加19.58元,增幅3.13%,粳稻比上年增加15.26元,增幅4.01%。主要是近年来受蔬菜、水果、食用菌等经济作物种植效益相对于种植水稻要好,农民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土地流转费用也在逐年上涨,带动粮田流转费水涨船高。

三、晚稻出售价格、种植收益双下降

调查数据显示,由于今年国家全面下调了稻谷最低收购价格,许多米厂、粮贩也相应压低了稻谷收购价,导致出售价格和收益双下降,并且收益下降十分明显。

今年晚籼稻平均出售价格为142.72/50公斤,同比下降2.30/50公斤,降幅为1.59%;粳稻平均出售价格为145.47/50公斤,同比下降7.05/50公斤,降幅为4.62%。

今年晚籼稻亩产值为1418.20元,比上年增加17.39元,增幅为1.24%;粳稻亩产值为1550.50元,比上年减少75.78元,降幅为4.66%。晚籼稻亩现金收益为544.16元,比上年减少90.58元,幅为14.27%;粳稻亩现金收益为726.06元,比上年减少121.84元,降幅为14.37%。收益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稻谷出售价格的下跌。

四、稻谷生产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及建议

调查发现,受气候、病虫害、种植成本和补贴制度改革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当前我省粮食生产主要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一是种粮农民增收难。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租金逐年上涨、大户补贴减少,以及雇工难、用工成本刚性上涨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种粮收益在逐年下降。加上今年国家全面下调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后,一些种粮大户认为无利可图,退出规模种植。有的种粮大户在经历亏损后丧失种粮信心,改种其他效益更好的经济作物。同时由于国际粮价在低位徘徊,进口粮食较多,使粮价上涨空间被挤压。随着打工收入的逐年提高,一些散户即使种植粮食,大部分以种植口粮为目的,真正靠种粮来增加收入的农户越来越少。同时,种植经济作物比较效益相对较高,挤压了粮食的种植空间。种粮农民增收难和粮食安全问题是当前政府部门必须考虑的主要问题。二是耕地、水源等环境污染。由于部分地区水、土污染严重,导致产出的粮食达不到国家收购标准,粮食部门不收购,社会粮食经营者压价收购,既影响了农民收益,又危及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如重金属含量超标的晚籼谷,社会收购价格在90元/50公斤左右,符合标准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达136元/50公斤左右。三是农药使用缺乏科学性。农民在病虫防治中,普遍存在一种误区,认为农药使用越多越好。调查数据显示,我省粮食生产农药费用在逐年增加,过分依赖化学农药,造成病虫的耐药性和抗药性提高,使得粮食生产陷入农药防治效果下降,用药量就不断加大,生产成本不断增加的恶性循环。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建议如下:

(一)稳定我省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最低收购价格具有托市和风向标作用,近年来市场粮价一直围绕最低收购价格上下波动,对稳定市场粮价和保障农民收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粮食生产的连年丰收,当前我国粮食生产和流通存在“库存大、价格倒挂、销售不畅”等问题,但主要表现为玉米、早籼谷、小麦等库存大,销售不畅,而作为主要口粮的晚籼稻、粳稻等自给率相对较低。今年国家根据市场供求、库存、国内外市场价格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需要,全面调低主产区稻谷最低收购价格,在种粮成本不断攀升的情况下,最低收购价格不升反降,容易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我省作为粮食主销区和缺粮大省,要充分考虑我省粮食对外依存度高这一特殊省情,认真分析粮食生产形势,强化粮食安全责任,改善库存结构,合理确定最低收购价格。建议我省晚稻收购价格可以略高于国家最低收购价格,或执行国家最低收购价格,但应适当增加农民种粮补贴,以保障我省粮食安全和稳定农民收益。

(二)加强耕地、水源等环境治理,保障粮食质量安全在调研中发现,我省一些地方由于水土环境污染、化肥农药使用不当等原因导致部分粮食理化指数超标。这部分粮食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也关系到种粮农民的收益。为此建议:一是要加强水土污染综合防治。尽快建立水土污染和防治的法规制度。同时要建立以各级政府为主体的水土污染、防治和修复的责任制,统一规划,明确目标,协同控制。落实对重金属污染地区的土壤修复,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二是做好分类收购处置。对于理化指标超标的粮食要按照定点收购、专仓储存、定点销售、全程监管的原则进行收购处置,对不符合安全标准的粮食要严格限定用途,不得流入口粮市场。三是监测关口前移。提前掌握污染粮食状况,加大检测力度,在省内采集的样品,检验的结果与有关部门实行信息共享,加强对理化指标超标粮食的管控。

(三)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和综合防治网络。多数种粮农民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当病虫害发生时,有的农民大量施药,针对性不强,不但产量不能增加,反而增加了用药成本。建议农技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要根据各地主要病虫害发生流行规律及病虫情况,及时发布信息,指导粮农及时施药,尽量减少病虫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减轻农民损失。要大力提倡统防统治,注意做到适时对症下药,并准确掌握用药量,减轻用药成本。要加强对防治病虫害技术培训,传授科学、合理用药的方法,提高防治病虫害的专业知识。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