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金华市辖区早籼稻成本调查报告

发布日期:2017-09-18 来源:浙江省物价局 浏览次数:

根据全省农本调查工作安排,近期,我局对市辖区19个种粮调查户开展了早籼稻成本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今年早籼稻亩产下降,收购价持平,总成本保持上涨,早稻种植收益继续收窄。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一、亩产降、售价平,产值下降

据调查了解,今年我市早稻亩产和质量均有所下降。主要是受天气影响,早稻抽穗扬花期间,刚好遇上梅雨天气,持续20多天的阴雨,导致光照时间不充足,灌浆不够,结实率低,稻谷出现黑斑,空壳较多。连绵的雨水也带来了病虫害,生长期间蚬虫病较厉害,导致稻谷质量下降。生长后期及“双抢”期间持续高温少雨,保证稻谷收割及时且水分少。因此,调查户亩产较往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亩产最高421.11公斤,最低亩产336公斤。汇总平均后,调查点平均亩产为383.66公斤,比去年减少30.29公斤,下降7.32%

早稻一般都由国家敞开收购,一般户和规模户均销售给国家。今年我市早籼稻每50公斤订单收购价为133同比持平;价外奖励大户合作社、散户均为30/50公斤(每亩最高奖励240元)。全年稻麦复种面积达到50亩以上的稻麦种植大户、注册为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类型的家庭农场,按实际种植面积早稻每亩补贴260元,比去年增加了20元。

由于产量下滑影响,今年早稻产值下降。早籼稻每亩主产品产值为1020.55元,比去年减少80.55元,下跌7.32%;加上每亩副产品产值20元,早籼稻每亩产值合计1040.55元,比去年减少90.55元,下降8.01%

二、亩种植总成本继续上涨

今年早籼稻每亩总成本为1256.98元,比去年增加103.44元,增幅为8.97%。其中,物质与服务费用增加15.54元,人工成本增加67.25元,土地成本增加20.65元。

(一)物质与服务费用小幅上涨。今年早籼稻的每亩物质与服务费用为540.4元,比去年增加15.54元,增幅为2.96%。主要变化因素有:

1、农药费。今年各调查点早稻病虫害较往年有所增多,水稻病虫害发生繁殖和扩散蔓延,因此农药费略有增加,每亩为101.62元,比去年增加2.23元,增幅为2.24%

2、机械作业费。今年机械作业费每亩为222.37元,比去年增加8.54元,增幅为3.99%。其中,散户机械作业费小幅上涨,机耕、机割费较去年上涨5-10/亩;规模户机械作业费上涨较多,虽然机耕、机收今年均雇用江苏等收割机进行抢收,费用70-80/亩,成本较去年下降不,但因为部分大户将育秧和插秧外包给外地育秧合作社,机插费用也提高较而导致规模户总体机械作业费仍有所上涨。

3、种子费。今年早籼稻每亩种子支出为42.08元,比去年增加3.22元,增幅为8.29%;每亩种子用量为8.27公斤,比去年增加0.45公斤,增幅为5.75%

(二)人工成本保持上涨。今年早籼稻每亩人工成本为368.87元,比去年增加67.25元,增幅为22.3%。其中,散户每亩家庭用工数量为4.79,比去年增加1.04天;规模户雇工费用也不断上涨,今年每亩雇工费用为153.33元,比去年增加25.83元,增幅为20.25%

(三)土地成本持续上扬。今年土地承包费保持高位运行,调查点中种粮土地年承包费水平最高的每年1000-1200/亩,最低的为每年500/亩。分摊后,今年早籼稻土地成本为347.71/亩,比去年增加20.65元,增幅为6.31%

三、早稻种植亏损幅度增大

今年早稻产量下降,且种植总成本仍然保持上涨,因此今年的净利润依然为负数,且亏损幅度增大。自2008年后,早稻每亩净利润就呈逐年减少态势,今年为-216.43元(注:不含政府农业补贴部分),较去年的-22.44减少193.99元。扣除非现金成本后,今年早稻每亩现金收益为343.68元,比去年减少95.47元,降幅为21.74%;每亩补贴收入今年为269.14元,比去年减少5.77元,降幅为2.1%

四、早稻种植新情况

(一)育秧和插秧外包。农业种植机械化越来越成熟,农业分工更加精细。种粮大户将早稻育秧和插秧统一外包给其他地区的企业。既节省了双抢时间,同时也降低了育秧的风险,还能减少农机设备的购入成本。

(二)机器收割外包。散户和规模户中均有用江苏团队收割机进行机收情况。其中规模户中均外包给江苏收割队,每亩70-80元。据反映,耕地时,使用自购机械雇人机耕,要比外包的费用便宜30%-40%;但收割时,外费用则比自购机器雇人收割每亩降低10-15元,而且外包机器数量多,抢收及时,能确保抢种时间,有效保障晚稻种植。

(三)规模化经营初见成效。今年产量虽有所减产,但政府鼓励规模化种植,早稻种植面积增加。市辖区散户逐年减少,规模户增加(200亩以上规模户64户),据了解,我市早稻订单90%以上均由规模户提供完成。

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土地成本居高不下,粮食耕地亟需保障。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粮食种植比较效益低,很多农民将耕地改种经济作物如苗木、西瓜、畜禽养殖等,耕地数量逐渐减少。同时,苗木种植土地流转费用高企,抬高了地价,进一步压缩了粮食耕地。保护耕地和粮食安全生产、农民增收之间成为新的矛盾。

因此要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从严把握土地供应,强化耕地保护意识。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根据粮食生产实际,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探索土地流转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全程化粮食生产专业服务,积极推进土地股份合作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推进土地流转,降低种植成本

(二)人工成本持续上涨,机械化程度需持续推进。雇工工资逐年上涨,“双抢”期间工资最高达每天200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农村劳动力日益缺失,即使有高昂工资,也很难雇用到合适人员。

因此推进农业机械化程度是解决人工成本高昂的首要途径。一要鼓励各种精细分工的合作社运营,如育秧、收割等专业组织,解放部分劳动力,以规模化来降低各项产成本。二是要加强政府精准补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直接补贴农机购买的方式,来提升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能力,提高农机化能力。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土地因为水利、道路的不通导致无法推行机械化的情况。

(三)种粮队伍参差不齐,技术指导需继续深化。规模户中种植技术和水平差距较大,导致成本和收益参差不齐,粮食种植赢利高点不一,大部分徘徊在600-700亩之间,扩大生产经营的能力不强。

因此要不断优化种粮队伍专业素质,通过定期培训、提供交流平台,出台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高学历年轻人才加入到农业队伍中来,打造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梯队。同时,政府部门要加强技术输送与指导。建立“规模户档案”,充分分析了解每户生产情况,根据需求定制知识培训课程,优化农业种植技术,提高大户生产能力。

金华市物价局成本调查监审分局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