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全国企业债单月发行8只,总金额102亿元,环比减少近六成,同比则减少近七成,创下了2011年9月份之后的新低水平。
对比今年前4月的企业债发行盛况,眼下的一级市场门庭冷落。今年1~4月份,全国企业债单月发行量分别为813亿元、490亿元、858亿元和512亿元,合计2673亿元。
但这一迅猛扩容势头在4月中下旬出现了变化,其转折点是债市“打黑”风暴与企业债审核新政。
与此同时,4月19日,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进企业债券发行审核工作的通知》,在考虑国家政策和信用资质的基础上,对企业债券发行申请分成了“加快和简化审核类”、“从严审核类”以及“适当控制规模和节奏类”等三类,事实上加大了审核力度。
更重要的是,5月1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对企业债券发行申请部分企业进行专项核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对部分企业债项目发行材料进行专项核查,核查工作以发行人和有关中介机构自查、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核查、国家发改委抽查的方式进行,此举令大部分企业债项目发行时间表被迫改写。
短期来看,审计行动和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实施的企业债券自查行动将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新增城投债的发行节奏和规模,加大平台企业资金压力。但中长期而言,此次审计将有助于摸清政府性债务特别是地方政府债务的真实状况,对未来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透明化和防控城投企业风险起到积极作用。
其实,国家发改委对融资平台调控措施的一再加码,始于2012年底。
2012年12月20日,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强化企业债券风险防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根据发行主体资产负债率情况细化风险防范措施,对资产负债率超过90%的发行人不予核准发债,并要求根据发债主体信用等级完善相应偿债保障措施。
2012年的最后一天,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央行与银监会出台《四部门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即“463号文”),要求地方政府不得以委托单位建设并承担逐年回购(BT)责任等方式举借政府性债务,不得将公益性资产作为资本注入融资平台,将土地注入融资平台必须经过法定的出让或划拨程序。
在低迷的发行量背后,面对信用债市场的多头监管格局,国家发改委不甘落后,亦在积极求变,在低调中推进了多项创新举措。
纵观整个7月份,国家发改委已经悄悄推动了多项创新。
7月11日,经国家发改委核准,由国家开发银行担任“综合融资协调人”、国开证券任主承销商的首只“债贷组合”试点企业债券“13岳阳城投债”正式发行。
7月22日,湖北省发改委宣布,近日湖北省交通投资公司85亿元企业债券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这不仅是迄今为止全国范围内发行规模最大的地方企业债券,同时开创了地方企业债券“一次核准,分期发行”的先河。
而在7月25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强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支持符合条件的PE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专项用于投资小微企业;逐步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券发行规模。
今年5月底,国家发改委财金司召开了全国发改系统债券工作与诚信建设座谈会。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在会上表示:“积极改革创新。把创新作为企业债券的生命力,作为企业债券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可结合城镇化建设的推进,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创新品种。”
在7月份发行的8只企业债中,共有6只为城投债,其中5只城投债的募集资金用途均为保障房建设与棚户区改造,正响应了新一届政府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号召。(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