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县创新三大模式深化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

发布日期:2011-12-16 来源:省发改委 浏览次数:
桐庐县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试点为契机,围绕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和可及性,通过创新管理、运行、服务三大模式,走出了一条“机构管理一体化、业务运行规范化、代办服务经常化”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新路子。目前,全县187家村卫生室(含社区卫生服务站)人财物紧密型一体化管理率达到98.42%,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新农合刷卡实时报销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 一、机构管理一体化 政府出资统一改扩建村级卫生机构。2009年起,由政府出资3200余万元,用于新改建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的补助,新建村级站室分别补助10万元、7万元;改建村级站室分别补助6万元、3万元。共规划新改建村级站室180家,村卫生室建筑面积达90平方米以上,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筑面积达150平方米以上。到2010年5月,全县180家村级站室全部建成,并全部转为乡镇卫生院派出机构,成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 政府统一回购已改制机构。 2011年初,制订出台《转制医疗单位资产收购处置办法》,以资产评估为前提,给予合理补偿,对自愿提出收购的转制单位采用一次性整体收购。对未实行整体收购处置的转制单位,逐步转为民营医院或私营诊所。目前,有15家改制医疗机构已经由政府回购,并纳入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系,另有7家改制医疗机构转型为私营诊所。 全面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出台《加快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工作意见》、《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意见(试行)》等政策,所有村级站、室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全面开通新农合刷卡实时报销系统,实施财务、业务、人事及分配等 “六统一”管理。县财政每年新增投入4000余万元,用于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机构基本建设、设施设备采购及人工支出保障,运行经费按乡镇卫生院人均每年1.6万元、村级站(室)每个每年2万元的标准核拔。 二、业务运行规范化 人员聘用流动规范化。出台《村卫生室人员聘用和管理实施办法(试行)》,规范聘用人员的资质要求和相关聘用程序。聘用的乡村医生等站室人员,人均收入与所在乡镇卫生院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并按照规定参加养老和医疗保障。一体化管理的站室纳入县乡卫生人才一体化管理,实行岗位竞争性流动。县级医院中高级职称晋升人员定岗定期到乡村医疗机构服务,实施名医带教、结对帮扶、定岗轮换等措施,有效促进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人才流动。委托高等医学院校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加强乡村卫技人才培养。实施每月一次以上的集中业务培训制度,建立专项经费实施“以奖代补”,强化乡村卫生人才的学历教育、技术技能培训,提升综合素质和服务效能。 诊疗用药规范化。全县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同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根据诊疗需求变化,有效延伸特色服务,降低群众看病费用。统一制作医疗服务收费价格和药品价格公示牌,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开展乡村两级机构的临床用药路径指导,严控违规用药,实行门急诊与住院均次费用“双控”,落实责任考核,考核结果与机构负责人的任免挂钩。建立卫生信息中心,实时监控乡村两级医疗机构的收费、新农合运行情况,实现医保管理常态化。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实施一年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门诊均次费用控制在45元以下,减少患者药品支出1900余万元。同时,新农合报销比例逐步提高,个人自负比例逐步下降,减轻了群众的看病负担。 中医药应用规范化。开展中医药服务进社区、进农村活动。目前,全县所有乡镇卫生院均按照全国中医先进县的要求规范设置中医科、中药房,40%以上的村级站室开展中医药服务。60%的乡镇卫生院设有康复理疗科,配有一定比例的康复床位,部分乡镇卫生院正向康复理疗特色转型。 工作业绩考核规范化。出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实施办法》、《公共卫生基层卫生事业奖励性工资实施办法》、《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考核细则》等制度,初步建立一套比较规范的工作业绩考核体系和按照工作业绩、群众满意度等为重要依据的新的激励机制。 三、代办服务经常化 依托卫生信息化实现全程健康代理服务。运用以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居民健康信息平台、预约诊疗系统等,实行全程健康代理服务,实现社区责任医生服务的转型,责任医生通过居民健康信息平台及时提供上门服务。通过预约诊疗系统,农村患者由责任医生代理预约挂号,足不出户就可以预约省及杭州市知名专家。从孕产妇管理、新生儿诞生到临终关怀、死因分析,社区责任医生团队通过信息平台改善居民健康管理。 慢病管理及服务经常化。在慢病管理中尝试电子随访技术,通过为病人佩戴无线参数仪实时记录病情变化,运用信息平台抄送诊断中心,随时反馈给相关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疾病干预。孤寡老人等特需群众,在应急情形下,通过设置在家中的紧急呼叫系统,使社区责任医生第一时间获知信息、前来施救和帮助。 健康教育及疾病预防服务经常化。乡村两级医务人员在组织开展义诊宣传、举办健康沙龙讲座、成立慢病俱乐部、设置健康宣传栏、开展知识竞赛和面对面以案说例的同时,制作健康生活方式教育片等不定期播放,利用村级站室向患者免费开放健康宣传视频点播系统。同时,依靠健康教育促进工程进行疾病干预,提高预防认知,引导群众向健康的生活方式转变。(医改办 社会体改处)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