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图标 当前位置: 首页
>发展改革工作 >战略规划和区域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

运河为媒、河城共生,绍兴市践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路径

发布日期:2025-02-11 来源:省发展改革委长三角处 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大运河流经长三角1300多公里、15座城市近百座古镇,绍兴市深化与长三角城市协同联动,持续加强大运河活性保护、活态传承、活化利用,打造长三角运河文化精品区。

一、擘画向水而兴、人河相融的发展蓝图

一是统筹全景规划。统筹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和大运河国家工程,发布《绍兴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绍兴段)建设保护规划》,构建“一核、三段、十景、百珠”的运河传承发展格局,“一核”即绍兴古城,“三段”即与浙东运河杭州段、宁波段协同,“十景”即以浙东运河文化园等十个标志性项目呈现“运河新十景”,“百珠”即与杭甬嘉湖等共建100颗运河“珍珠”,让运河可观可感、可亲可触。

二是探索河城共生。以运河为轴拓展绍兴“融杭联甬接沪”发展格局,共建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在杭绍毗邻区域,依托杭绍临空经济一体化示范区,共建西小江人文生态走廊,开展规划共绘、流域共治,让西兴运河重焕光彩。在越城上虞交界的运河沿线,布局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鉴水科技城等,谋划运河滨水文化区,打造大运河印记与未来科技的时空聚场。在浙东运河和曹娥江交汇处,规划建设上虞未来城,作为绍兴接轨上海产业创新合作区布局的重要组成,打造沪浙合作重要节点。

二、擦亮人文为魂、生态塑韵的城市名片

一是促成共建共享。以大运河为纽带参与建设江南古镇世界级文化旅游廊道,绍兴与杭州、宁波、湖州、嘉兴共同发起成立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共同体,组建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联盟。谋划提出共同开展运河文化资源保护、运河沿线古城古镇提升、联合宣传推广等合作事项,并推进清单化落实。

二是解码文化基因。成立浙东运河文化研究中心重点社科研究基地,共建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在遗产保护、监测、数字化展示、文艺创作等方面开展合作。联动杭州、宁波、扬州、常州等地大运河文化研究机构,编纂出版《浙东运河文化研究》系列丛书,推出《运河遗珍》《重华在亭山》等地方文化研究著作,举办“运河文明与国际交往”文明大讲堂、CanalWalk行动等运河文明国际传播交流活动。大力改善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水平,提升运河沿线名人故居保护级别18处,开放利用名人故居13处。

三是推动跨域治理。系统推动跨界河湖综合治理,萧山、柯桥、越城等运河流经区县联合签署《大运河联防联控协议》,构建联防联控工作机制。重点谋划推进浙东运河(绍兴段)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运河沿线公铁桥涵卡口整治及配套河道拓浚等重大水利项目86个,总投资1555亿元。已完成河湖清淤250万立方米,修复河湖生态缓冲带60公里,蜻蜓池“水下森林”生态修复案例成功入选首批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典型案例。

三、勾勒活态传承、美美与共的生动画卷

一是打造串珠成链。持续迭代更新浙东运河文化园、柯桥古镇等标志性文化项目,将黄酒小镇、浙东运河文化园、绍兴古城、集成电路片区、陶堰等重点工程串联成浙东运河共富带。浙东运河文化园吸引杭州、扬州、嘉兴等地特色文创精品入驻,开馆一年多来海内外参观者超35万人次,入选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培育名单。上大路特色文化街区由上海陆鼎(国内首家全产业链市场化运营的文旅公司)运营,已成为运河新名片。

二是推进古城更新。持续深化与长三角江南古镇交流合作,加快安昌、皋埠、丰惠等运河名镇、古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和风貌协调,迎恩门等运河两岸历史街区实现“微改精提”,开设越窑青瓷等河畔风物非遗展示鉴赏区、集聚区,连片打造运河文化、运河记忆、运河艺术集中展示地。

三是发展亲水文旅。推进“1+3+X”水上黄金游线等涉水文旅项目,推出浙东运河文化园至黄酒小镇等水上特色航线3条。开发水上休闲漫游、都市夜游产品,开拓“运河文化+研学”新蓝海,组织“同一条运河”——杭绍甬三地线下研学活动,开发主题研学体验课程100余套,串联制定运河主题研学线路30余条。创新推出运河龙舟赛等特色民俗活动,开通“空中唐诗之路—杭绍低空航线”,探索运河文旅新空间。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