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市“减”、“数”、“改”三字诀实现有效投资快速增长

发布日期:2021-01-11 来源:省发展改革委 浏览次数:

今年以来,海宁市始终咬定夺取“经济高分报表”目标,在有效投资上念好“减”、“数”、“改”三字诀,聚力推项目,全程提质效,挖潜增后劲,持续保持投资快速稳定增长。2020年1-11月,该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4.9亿元,增速6.9%,总量和增速分别居嘉兴市第一和第二;完成工业投资147.5亿元,其中,工业技改投资84.8亿元,同比增长21.9%;生态环保、城市更新和水利设施投资增长11.4%,交通运输投资增长24.6%,第三产业投资增长8.6%。

一、一“减”到底,减出投资新效率

一是非核心涉审事项一减到底。全省率先取消公开出让类项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取消施工图审查、面积预测绘、人防审批等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置条件,取消非消防涉及审核类工业项目施工图审查,推行施工许可阶段“八合一”办理。目前,已取消整合审批事项14项,减少申请资料80份,实现申请材料“无纸化”,审批时间压减50余天。

二是“拿地即开工”一日实现。在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最多40个工作日”等基础上,出台《海宁市企业投资项目“拿地即开工”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通过“超前服务、数据代跑、全程代办、容缺受理、多证合一”,实施提交一张申请书、出具一份通知单、限期一个工作日“三个一”审批管理机制,对企业超前开展实质性审查,实现企业从签订土地合同到开工建设审批时间平均30天压缩至1天。目前,“拿地即开工”已作为一般工业类项目供地的原则性要求,明士达三期、钜信科技、前程照明等项目已按该模式顺利实施。

三是“完工即竣工”一步到位。出台《海宁市产业建设项目“完工即竣工”创新改革方案》,明确海宁市境内新建、改建、扩建产业项目房屋建筑工程,在项目主体工程、辅助工程、配套设施等已按批准的设计要求完成建设,并初步具备消防、环评、水保等方面验收条件后,由项目单位委托属地代办员、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提出验收申请,由职能部门主动上门开展验收,推动建设项目验收备案时间平均20天压缩至1天,实现“完工即竣工”。目前,万纬物流园、永鑫板材等项目实现“完工即竣工”。同时,积极探索实施企业项目不动产权证“竣工即发证”。

二、全程有“数”,数出投资新服务

一是全过程管控“四色图”。出台《海宁市产业项目全流程管理实施意见(试行)》,实施红、灰、蓝、白四色动态监管,实时跟踪列入监管的项目前期进度,实行“红旗项目”和“蜗牛项目”评选机制,增设“蜗牛预警”项目,对滞后项目施行更早、更严的督促和推动。对于26个新供地项目,确保项目早开工、早入库;对于169个在建项目,早竣工、早投产;对于22个应竣未竣项目,部门属地共同督促推动,对国能电池项目等确定不实施项目及时启动土地回收流程。

二是全链条管控“三个一”。做优做强自招引到落地,再到投产的项目全链条生态,使投资始终都有“源头活水”和“砥柱中流”,创新开展每月集中“一签约、一开工、一竣工”活动,紧盯签约待准入、准入待供地、供地待开工3类项目,每月更新项目所处环节,实现招大引强常签约、签约落地速开工、力推项目促竣工。今年已分别累计举行集中签约、集中开工、集中竣工各11次,共签约项目227个,总投资825亿元;集中开工项目186个,总投资超500亿元;竣工投产项目共90个,总投资305亿元,预计新增产值560亿元。

三是全生命管控“包到底”。按照“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个牵头单位(部门)、一抓到底”的原则,由市领导牵头分别联挂全市14个镇(街道、平台)重大项目一线,建立项目代办经理制,个性化了解项目存在问题及难点、阻点,建立问题项目收集交办销号机制,解决关键问题20多个;新增入库项目469个,在库项目共1090个,项目总投资1336.7亿元。

三、“改”字为上,改出投资新动能

一是“点面结合”促旧厂房改造。出台《关于推动工业旧厂房改造促进企业零地技改的实施办法》,实行零土地、零前置、零审批、零跑腿、零费用“五个零”,配套鼓励政策,对单个项目给予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的奖励,目前旧厂房改造已开工107个、面积147万方,总投资32亿元,其中已完工68个、面积99.15万方,投资13.9亿元。同时抓点促面,在许村镇园区路西侧12家企业实施连片改造,采取统一规划、统一风格、统一出让、统一开工、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六统一”的改造模式,总投资6.5亿元,改造后容积率达4.0以上,可利用建筑面积是改造前的3.5倍,目前12家企业已腾退并开工建设。

二是“联网触云”促智能化改造。出台《海宁市推进“千企万机上网触云”深化智能化技术改造的若干措施》,以改造智能化生产线、建设数字化车间、打造智能工厂、试点数字化园区为重点,每年安排不少于3000万元智能化改造专项资金,企业最高可获得2000万元奖励,对2020年项目最高给予设备投资额25%的奖励,并提供专项信贷。培育“经编云”“袜之源”等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用行业云串联并服务于整个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目前平台已服务1200余家工业企业,串联500余台联网工业设备。联合第三方专业机构深化智能化技术改造咨询诊断服务,组建涉及14个行业、40余家专业工程服务公司的名录库和智能化改造联盟,开展免费“多对一”指导和诊断,量身定制柔性智能化技改方案。目前,已实施企业智能化改造项目142个,总投资20.9亿元,其中44个项目已完成改造。

三是“跨业跨界”促产业协同创新。出台《海宁市推进协同创新促进产业发展三年(2021-2023)行动方案》,围绕各类创新主体、研发平台、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多种创新要素,正在搭建富集全市各类科技创新资源的可共享资源库。以跨领域、跨行业、跨专业协同创新联合体为手段,探索多层次协同创新网,推进26项产学研、产业链、产业跨界协同创新重点项目,攻克一批产业“卡脖子”技术难题。从科技、人才、知识产权等多方面优化协同创新环境保障。通过产业协同创新,为有效投资提供有力支撑和不竭动能。(海宁市发展和改革局)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