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三地助力黑水县脱贫踏上奋斗新起点

发布日期:2020-06-28 来源:省发展改革委 浏览次数:

自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开展以来,海宁市、桐乡市、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两年多的帮扶,累计投入财政专项资金1.58亿元,帮扶项目43个,惠及贫困人口8736人次,接受社会捐款捐物5627万元,先后有64个贫困村退出、2895户10006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8.7%下降到0.03%。今年2月黑水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且第三方评估综合考核结果排名四川省第一。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的号召,三地将继续与该县开展深度合作。

一、发挥党建引领力,持续打造红色旅游带

一是打造红色文化体验平台。以红军长征翻越昌德雪山厚重底蕴为背景,投资500万元打造昌德村红色教育基地,鼓励村民发展餐饮、农产品销售等旅游周边项目,累计接待游客18158人次,总收入达110万元,带动群众户均增收5000余元。今年三地将黑水县作为职工疗休养定点之一,继续帮助该县旅游增收。

二是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平台。以芦花会议旧址为依托,投资500万元启动红色教育基地项目建设。并由经开区筹集70万元社会捐赠资金,着手打造了阿坝州首个党建扶贫培训系统,惠及党员贫困人口1267人。

三是打造红色文化交流平台。海宁市筹集105万元社会捐赠资金打造阿坝州首座集教育、管理、咨询、服务、交流于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帮扶432名贫困人口实现创业梦。近期,又投资140万元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员廉政教育基地等项目,加速推进红色旅游带发展。

二、发挥政府主导力,持续打造特色产业带

一是配套财政重点项目。实施晴朗乡万亩果蔬产业园政府投资项目,累计配套1600万元,建设特色果蔬生产基地10000亩,覆盖贫困村9个、贫困户529户、贫困人口1678人。项目区现有水果蔬菜生产经营企业、专合社10余家,实现年增收2360万元,人均增收634元。

二是加大国企合作投资。由经开区、海宁市两地国企共同出资3900万元,在色尔古镇投资建设全域旅游产业孵化园项目,预计在2020年下半年完成主体建设,2021年上半年投入运营。项目建成后将作为黑水文旅产业的“首店经济”,带动10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

三是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发挥黑水县农特产品差异化和畜牧业产业优势,引导民营企业投资,先后有8家浙江企业投资黑水,累计投资总额达6.04亿元。其中,巴莫科技三期锂电池正极材料项目总投资33亿元,将于2021年建成投产,投产后销售金额预计达88亿元,每年预计为黑水县财政增加7500万元税收收入。

三、发挥企业创造力,持续打造乡村振兴带

一是开展村企结对,强化自身“造血功能”。开展村企结对,探索多种途径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如,海宁市提供优质榨菜种子试验种植,探索结对地区种植+粗加工、海宁细加工的产业链合作新模式;桐乡市提供包括杭白菊在内的15个品种特色优质种苗,并派遣农技人员赶赴黑水开展种植技术指导,成功种植桐乡杭白菊等农作物80余亩,带动农户185家,增加农民收入10余万元。

二是拓展扶贫岗位,降低就业“高门槛”。推进实施“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工程,多范围、多领域设立扶贫车间和公益性岗位,实现就业托底。截至目前,嘉兴市累计开发扶贫车间岗位3768个,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托底就业2491人。经开区仅2019年就设立扶贫车间27个,带贫人数达406人。

三是引导创业致富,培育乡村振兴人才。实施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为乡村振兴改革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先后培育农民工新型经营主体444家,建成六大产业联社5家,带动群众人均增收1500元;培育旅游接待户247户、星级农家乐和乡村酒店2 家,人均增收1800元。

四、发挥社会影响力,持续打造志智双提带

一是提优增效社会治理,建成三治高地。筹措资金90万元,建设集教育、体验、培训、展示于一体的“一核三治”馆,搭建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引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约三会三团”工作载体,在矛盾化解、文明评判、志愿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精准聚焦校园扶智,落地三项工程。针对黑水县部分地区教学环境艰苦等问题,嘉兴市各企业积极响应参与“暖冬”“护眼”“亮化”三项工程。为黑水县4个乡镇学校安装上太阳能热水器,黑水县中学24个教室新装节能护眼灯288盏,黑水县扎窝、晴朗两所学校获捐智能太阳能路灯35盏,累计惠及贫困学生500余名。

三是全面发动社会扶志,携手结对发展。进一步深化两地在各单位之间结对帮扶,通过镇镇结对、村村结对、村企结对、社会组织结对、学校结对、医院结对,实现乡镇、学校、医院结对全覆盖,累计发动捐款捐物达到2448万元。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