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记者问】浙江省交通、生产性服务业、新型城镇化建设如何推进?

发布日期:2019-07-26 来源:省发展改革委办公室、城镇处、基础处、服务业处 浏览次数:

在省发展改革委召开的2019年7月新闻通气会上,浙江日报、浙江卫视、浙江发布、浙江在线、浙江经视、浙江之声、浙江经济杂志社等媒体对浙江省高标准实施“1小时交通圈”补短板工程、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发问。省发展改革委城镇处、基础处、服务业处相关处室负责人回应关切。问答现场气氛热烈,发改君精选3个问答予以呈现。

答记者问

浙江发布:浙江实现“1小时交通圈”的难点和堵点在哪里?实现这个目标主要有哪些举措?

基础处处长 杨敏剑:除城区“1小时交通圈”外,长三角、省域、市域“1小时交通圈”仍然存在短板,主要是温州、台州、丽水等南部城市和舟山市。

一是长三角“1小时交通圈”短板

杭州至合肥目前需经宁杭高铁绕道南京,再由宁合城际铁路到达合肥,最短用时2小时24分钟

二是省域“1小时交通圈”短板

省内设区市至杭州1小时高铁达到尚未实现,短板在于温州、舟山、台州至杭州:

温州至杭州通过甬台温铁路最短用时2小时5分钟

舟山至杭州通过甬舟高速公路、杭甬高速公路需用时约3小时

台州至杭州通过甬台温铁路最短用时1小时47分钟

三是市域1小时交通圈短板

中心城市与所辖县(市、区)1小时通达尚未实现,短板在于温州、舟山、台州、丽水:

温州中心城区到泰顺县车程约需2小时40分钟

舟山中心城区到嵊泗县坐船约需2小时

台州中心城区到玉环市车程约需1小时30分钟

丽水中心城区到庆元县车程约需2小时40分钟

围绕打造“1小时交通圈”,切实以项目为抓手,以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为骨干支架,以通用航空短途运输为补充,谋划推进12个关键项目,着力补齐短板。要落实主体责任,强化要素保障,健全工作机制。

浙江之声:我省首批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第一批试点名单是怎么产生的?能否列举几个试点集群或企业的试点内容?

服务业处处长 戴以村:根据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要求,我委于2019年2月底印发《关于组织开展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试点的通知》(浙发改办经贸函〔2019〕9号)组织开展试点申报。  全省各地积极响应,共申报试点67家,经对申报试点实地调研、专家评审、综合比选、集体讨论、网上公示,形成了我省第一批25家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试点名单。

目前,试点集群、企业典型模式已如雨后春笋般萌发。

产业集群类:永康市五金产业集群融合试点

该试点通过建立健全“431”永康五金产业集群整合与融合创新策略体系,即通过“四大整合”(整合研发设计服务、咨询标准服务、信息营销服务、供应采购服务),“三大协同”(协同纵向产业链条、数字融合创新、跨界集成创新)和“一大优化”(优化集群组织结构),探索创建推动五金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聚力提升五金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传统制造产业集群改造升级的新示范。

龙头企业服务业制造化类:实达实集团有限公司智能制造服务创新发展试点

该试点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智能制造服务平台,重点围绕“一体二翼”展开。

“一体”为企业智能制造提供全流程、系统化服务,主要有集中展示体验、智能制造服务、设备及备品备件经营、智能仓储配送、供应链金融。

“二翼”为企业提供智能制造的技术孵化应用、供需信息对接,支撑主体业务发展。

龙头企业制造业服务化类:华友钴业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融合试点

该试点重点为回收废旧动力蓄电池,建立动力电池回收网络;对回收的动力电池进行无损拆解、检测评估和电芯安全重组;以建设储充电站、基站备用电源等领域为重点,探索梯次利用新模式;提纯再生废旧电池中的金属材料,制成前驱体及动力电池正极材料,打造动力电池产业生态链。

浙江在线:今年新型城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优化城镇化布局形态,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浙江省也在推进四大都市区建设。想请问都市区建设在新型城镇化中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今后将怎样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城镇处处长 周鸿飞:要加快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建设,构建形成“四核、四带、四圈”网络型城市群空间格局。

强化四核:即提升四大都市区核心区极核功能

联动四带:即全面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构建贯通大都市区的北部环杭州湾、东部甬台温、中部杭金衢、南部金丽温四大城市连绵带

辐射四圈:即以四大都市区为核心构建辐射更大范围的都市圈

四大都市区核心城市要提高城市首位度和国际化能级,进一步强化核心功能集聚,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增强要素集聚、高端服务和科技创新能力,发挥规模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周边县域经济接轨融入都市区经济,推动周边中小城市要与核心城市合理分工、融合互动,提高产业支撑能力、公共服务品质;进一步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中心镇和特色小镇等城乡融合节点建设。加快推进都市区联动发展,积极推动杭绍甬、甬舟、嘉湖一体化和衢丽花园城市群建设,谋划推进跨市域都市圈协同板块,打造一体化合作先行区。

打印 关闭